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东地区多数地方的海拔介于200~400m之间,系浅丘地带,是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如岳池县85%的地方属于浅丘地带,玉米栽培面积常年达到13.42万亩,占旱地18.4万亩总面积的72.93%。近年来,我们结合玉米高产创建平台,对浅丘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3.
四川盆地由于地形封闭 ,海拨低 ,北有秦岭、大巴山对寒潮的屏阻 ,气候温暖潮湿 ,有利于桑树生长 ,是蚕桑生产的一大气候优势。但由此而带来的夏季高温闷热、伏旱严重 ,秋多绵雨 ,不利于蚕茧单产质量的提高 ,又是蚕桑生产的一大气候弱点。广安市所在的川东地区。由于处于盆东平行岭谷地区与盆中丘陵地区交界地带 ,受岭谷气候和丘陵气候的综合影响 ,高温、多湿、伏旱、秋绵雨特别突出 ,严重影响蚕桑生产。蚕桑是广安农业的传统骨干项目 ,要保证其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产与气候的矛盾。1 不利气候的具体表现1 .1 湿度大广安属于亚热带湿润季… 相似文献
4.
<正> 通过对樱桃资源的调查和中国樱桃较优良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出了适合重庆地区发展的最优良的中国樱桃品种。现在将这些品种介 相似文献
5.
应对川东地区不利蚕桑气候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由于地形封闭,海拔低,北有秦岭、大巴山对寒潮的屏阻,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桑树生长,是蚕桑生产的一大气候优势.但由此而带来的夏季高温闷热、伏旱严重,秋多绵雨,不利于蚕茧单产质量的提高,又是蚕桑生产的一大气候弱点.广安市所在的川东地区,由于地处盆东平行岭谷地区与盆中丘陵地区之间,受岭谷气候和丘陵气候的综合影响,高温、多湿、伏旱、秋绵雨特别突出,严重影响蚕桑生产.蚕桑是广安农业的传统骨干项目,要保证其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产与气候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川东地区角倍蚜优良冬寄主筛选试验袁天树,毛登龙(四川省丰都县林业局)角倍蚜冬寄主种类目前已见报道的有14种,但各地养虫效果的报道又有所不同,有些种类在一个地方能进行养蚜,在另一个地方又被确定为非寄主藓种类。川东地区近年来五倍子生产发展较快,在生产中已... 相似文献
7.
1川东地区生猪防疫工作情况动物防疫工作,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建国初期就提出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指导方针。20世纪70~80年代,川东地区多数地方都推行毛猪看槽保健制度,实施3包(包防疫、包阉割、包出诊),从实施结果看,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川东地区的农民生活状况,为研究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例证。虽然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价格飞涨,但由于主要的剩余产品掌握在地主手中,所以农民整体农产收入依然不足,需要通过副业补贴收入。川东农民的生活水平以恩格尔系数衡量,消费结构严重失衡,食物消费占绝对优势,主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由于收入的不足,川东地区的农民基本没有存款且普遍依赖借贷度日,农民为生产不得不忍受高昂的利息。生活水平方面,川东农民主要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动物类及调味类极为少见,广大川东农民的房屋、衣着等粗劣不堪,卫生水平极其低劣,其消费结构几乎都属于绝对贫困型,农民的普遍贫困也是其农业生产缺少足够资本投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川东地区植被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具体范围,进而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与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川东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1)2000—2020年川东地区植被NDVI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1 a来川东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局部地区植被退化严重。(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均起促进作用,两者对植被影响区域有所差异,并且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更加显著。(3)2000—2020年川东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且气温因子影响更为显著,但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区域面积较小,表明植被变化主要受非气候因素影响。(4)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城镇化导致植被NDVI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林、草地植被恢复明显。[结论]川东地区植被整体上得到有效恢复,其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