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3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447篇
林业   1011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190篇
  1919篇
综合类   1176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448篇
园艺   106篇
植物保护   45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性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性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标准,并根据生态脆弱度将森林植被划分成5个不同的脆弱级别;最后通过加权综合法对该地区典型性森林群落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典型性森林生态脆弱度排序为侧柏(75.92)>麻栎(54.95)>栓皮栎(53.61)>黑松(49.63)>刺槐(47.68)>黄连木(45.69)>黄檀(44.92)>赤松(43.34)。  相似文献   
52.
草地植被指数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我国草地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对草地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做了介绍。在阐述植被指数在草地科学领域的运用的同时,介绍了植被指数NDVI和RVI的特点,就NDVI和RVI在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上的运用做了初步的探讨。其结果表明,在目前草地生物量的估测领域植被指数NDVI运用较RVI广泛。  相似文献   
53.
VI-LST遥感模型在福建省干旱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指数(VI)和地表温度(LST)是描述地表特征信息的2个重要参数.本研究采用基于VI和LST特征空间的遥感模型对2000年以来福建省三起比较严重的干旱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拟合特征空间干边方程的相关系数高于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拟合干边方程的相关系数.VI-LST遥感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地表水分供应状况,较好地反映区域旱情的空间分布和旱情动态发展过程,干旱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气象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在福建省抗旱减灾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采集样方内植物和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物C/N)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含水率、容重、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C/N)的变化,并对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特征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的土层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内在相关性;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粘粒、含水率、容重、pH和土壤C/N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30 cm的土层;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化。【结论】土壤-植被的物理表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发生在土壤下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的恢复过程应是先自上而下由植被改善土壤,之后自下而上由土壤养育植被的过程。  相似文献   
55.
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土丘陵山区占山西全省土地面积的8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山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河流经山西的大北干流河段,占黄河干流长度的11.9%,而该区向黄河输入泥沙量达2.9亿t,约占全省入黄泥沙量的80.6%,占黄河总泥沙量的18.12%,是水土异常强烈流失区,侵蚀模数达到10000~15000t/km2。把山西西部沿黄丘陵山区作为水土治理特区重点治理,对改善山西和黄河生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只有由治水为主,转向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山治土,综合治理,遵循地带性适树、适草原则,森林覆盖率达到30%,植被覆盖率达到60%,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在1000~1500t/km2,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56.
为了监测和分析申扎县草地退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退化趋势,利用两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分别提取申扎县的植被指数,根据植被指数转化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按植被覆盖度将植被划分为4个不同退化等级,并分析了申扎县植被退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9-2009年申扎县植被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变化趋势是植被退化面积不断增加,中度、重度退化面积在总退化面积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1989年植被退化以中东部地区最严重,2009年申扎县的北部植被退化最严重。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永久围栏不放牧草地、围栏放牧草地、不围栏放牧草地等进行草地植物群落和环境条件的综合调查;利用放牧空间梯度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扔取样圆,统计样地的植物种类;以Dyksterhuirs法评定草地基况,分析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地资源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1)永久围栏不放牧草地植被组成接近原生植被,土质松软、土壤持水量好、地表平坦,基本上无鼠洞;(2)围栏放牧草地与不围栏离棚圈100和50 m放牧草地,优良牧草比例下降,增加植物占有很大比例,土壤硬度增加,保墒性能下降,地表有少量鼠洞;(3)栏外路边人类活动频繁区草地,增加植物增多,草地出现侵入者植物,土壤质地坚硬,地表有大量鼠洞,出现裸露与土丘.由此说明了天山北坡山地草甸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特征.  相似文献   
58.
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14个连片特困地区,力求打破以往的点式扶贫和区域限制。但是,扶贫产业发展仍旧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各自为营。为此,从扶贫对象转变的视角梳理了中国贫困治理的历史演进逻辑,并提出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的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即在充分尊重连片特困区的资源特点、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完全立足于产业发展,打破区域界线,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提高规模效益、资源配置效率和扶贫效果。但是,当前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面临着内涵的科学界定、分工与协调机制欠缺、区内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地方资金配套标准难以统一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把跨区域扶贫产业区建设作为中央单列扶贫项目管理、探索"联合体发展模式"、普惠与特惠政策相结合以及创新参与式产业扶贫模式等措施,促进跨区域扶贫产业区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9.
2000~2013年三江平原北部NPP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最小二乘法和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结合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2000~2013年三江平原北部地区年均植被NPP变化情况,获得研究区NPP趋势变化数据及水田扩张与NPP空间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北部在水田快速扩张驱动下,NPP值先缓慢减少后波动上升,整体为线性增加趋势.NPP具有明显年际增加趋势,基本规律为年均NPP值相对较低区域,增加趋势较弱,反之亦然.水田扩张与NPP值相关性分析表明,由旱地转为水田区域,水田扩张与NPP值变化具有正向相关性;由沼泽湿地和林地转为水田区域,水田扩张与NPP值变化具有负向相关性.研究表明,农田耕作方式是NPP变化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0.
张亮霞  李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19-121
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为研究区,设计4种不同的植被配置模式,同时设立对照,采用插签法观测面蚀,分析不同植被配置对公路面蚀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可有效的保护高速公路边坡,明显减弱面蚀;面蚀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面蚀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有植被的地方增加速率明显低于无植被区的;沙冬青+冰草(移植)+苜蓿配置模式防护效果最好,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