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5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林业   429篇
农学   384篇
基础科学   555篇
  592篇
综合类   2530篇
农作物   256篇
水产渔业   179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130篇
植物保护   342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Fungal colonisation of winter wheat cv. Cadenza by Fusarium culmorum, F. graminearum and Microdochium nivale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designed to avoid the splash dispersal of conidia from infested compost,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that systemic growth may transfer infection from the stem-base to the head. At decimal growth stages 33, 59, 77–87 and 95 the extent of fungal growth was assessed using a sample of 72 plants, by the recovery of fungal species from the stem-base, from each node and from the ear. Each of the fungi was recovered from stem tissues above soil level in some, apparently symptomless, plants. Symptoms of Fusarium foot rot were seen in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plants during grain-fill and desiccation. There wa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overy and the height above stem-base from which the stem tissue was excised. F. culmorum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fungus and it was also recovered from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plants. Only 3% of plants were colonised above the second node and none of the fungal species were recovered from either the fifth node or the ear. This suggests that colonisation and systemic growth from Fusarium infested compost is un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 blight symptoms in winter wheat.  相似文献   
53.
福建果树根部的芒果半轮线虫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芒果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mangiferae Siddiqi,1961)在福建省一些果园发生。寄主有龙眼(Euphoria longana)、荔枝(Litchi chinensis)、芒果(Mangifera indica)、橄榄(Canarium alb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和葡萄(Vitis vinifera)等果树。雌虫唇部正面、环纹和阴门,雄虫侧带以及幼虫角质膜刺突等细微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54.
园林施工图绘制课程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为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材,园林施工图绘制课程应按工作过程顺序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问题,建立以项目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5.
6种枇杷属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扫描电镜,对1个栽培品种(早钟6号),5个野生类型(椭圆枇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台湾枇杷、台湾枇杷恒春变型)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6种枇杷属植物的花粉粒均为长球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属于N3P4C5型花粉。6种枇杷属植物的花粉外壁属于条纹-穴状纹饰类型,外壁均具条嵴,嵴洼处散生有覆盖层穿孔,但条嵴及穿孔的形态和分布差异明显。最后,结合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对大渡河枇杷的系统学位置及枇杷属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利用扫描电镜对长角扁谷盗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分析了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长角扁谷盗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9个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共有3类感受器,可将其分为8种,分别是:刺形感器(Ⅰ、Ⅱ、Ⅲ、Ⅳ)、毛形感器(Ⅰ、Ⅱ、Ⅲ)以及B9hm氏鬃毛。比较发现,雄虫触角每节的长度均显著长于雌虫,雌、雄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相似,类型基本相同。结合长角扁谷盗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锈赤扁谷盗的相关研究等,对长角扁谷盗成虫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推测。  相似文献   
57.
建立莜麦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总蛋白质产量与施氮总量及追施比例之间的效应方程,求解不同边际利润下的最佳施氮量及追施比例。结果表明施氮量改变,直接影响最佳追施比例、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生物产量等,施氮量在17.25~120.75kg/hm2区间内,各种目标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稳定增加,在合理的施氮量区间内实现既定产量,施氮总量与追施比例可以消长互替,降低追施比例则增加氮素总量,或增加追施比例则可以减少氮素总量。得出了不同目标产量时的最佳氮肥用量与追施比例和对应于氮肥不同用量的最佳追施比例及理论产量的动态施肥模式的数学方程。  相似文献   
5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Stoll)]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轮纹异痂蝗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雄性个体鞭节包括24个亚节,雌性个体鞭节包括23个亚节。雌雄个体均具有12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受器(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腔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及Bhm氏鬃毛。根据各类感器的形态、分布和显微结构探讨了其可能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59.
新疆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盐碱地资源的利用、盐渍化耕地的改良 ,在有盐碱地的地区 ,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新疆盐碱地总面积 2 181.4× 10 4 hm2 ,占全国盐碱土 (9913× 10 4 hm2 )面积的 2 2 .0 1% ;在 40 7.84× 10 4 hm2 耕地面积中 ,受不同程度盐化危害的面积占 30 .12 %。生物改良盐碱地 ,指利用耐盐植物直接种植 ,通过常规灌溉 ,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 ,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新疆漫灌式种植生产有利于这种生物改良。生物改良盐碱地 ,灌溉水利用率高 ,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 ,土壤盐分在灌水条件 ,向下移动较深。  相似文献   
60.
金银花尺蠖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老熟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结果表明,金银花尺蠖老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触角上着生1个毛形感受器、3个刺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2个锥形感受器;上颚分布有1对毛形感受器;下颚分布有3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2个栓锥形感受器和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1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金银花尺蠖幼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较少,口器附肢上化学感受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