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92篇 |
免费 | 2868篇 |
国内免费 | 373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88篇 |
农学 | 2381篇 |
基础科学 | 2354篇 |
22203篇 | |
综合类 | 15779篇 |
农作物 | 1241篇 |
水产渔业 | 468篇 |
畜牧兽医 | 1744篇 |
园艺 | 717篇 |
植物保护 | 3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6篇 |
2023年 | 1273篇 |
2022年 | 1675篇 |
2021年 | 1738篇 |
2020年 | 1787篇 |
2019年 | 2000篇 |
2018年 | 1656篇 |
2017年 | 2476篇 |
2016年 | 2911篇 |
2015年 | 2006篇 |
2014年 | 2269篇 |
2013年 | 3223篇 |
2012年 | 4070篇 |
2011年 | 3048篇 |
2010年 | 2348篇 |
2009年 | 2462篇 |
2008年 | 2183篇 |
2007年 | 2389篇 |
2006年 | 2056篇 |
2005年 | 1763篇 |
2004年 | 1357篇 |
2003年 | 1181篇 |
2002年 | 919篇 |
2001年 | 888篇 |
2000年 | 760篇 |
1999年 | 569篇 |
1998年 | 500篇 |
1997年 | 503篇 |
1996年 | 425篇 |
1995年 | 451篇 |
1994年 | 419篇 |
1993年 | 316篇 |
1992年 | 267篇 |
1991年 | 264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79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白刺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白刺沙丘的成土过程,为绿洲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细砂粒等细沙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粗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的增大,相关性减弱。2)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在半固定沙丘明显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过渡带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随沙丘发育年代的增加逐渐增加。4)不同年代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三大菌群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2.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93.
调亏灌溉对高寒荒漠区人工混播草地土壤环境与牧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期轻度亏水BW1: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BW2: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BW3: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KW1: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KW2: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KW3: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QW0:75%~85%为对照)对混播草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及牧草株高、茎叶比、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均土壤贮水量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呈降低趋势,同一亏缺度条件下,拔节期亏水与开花期亏水间无显著差异。2)水分亏缺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且水分亏缺度一定时,拔节期亏水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开花期亏水处理。3)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较播种前呈降低趋势。与充分灌水相比,开花期轻度亏水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而中度或重度水分亏缺不利于牧草对土壤速效磷和钾的吸收。4)同一灌水模式下,燕麦株高、茎叶比和产量均显著高于箭筈豌豆。7种灌水模式的草地耗水量为386.1~502.6 mm,与处理QW0相比,处理KW2的灌水量减少20.6%,牧草总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31.5 kg·hm-2·mm-1)、灌水利用效率(81.0 kg·hm-2·mm-1)、氮素吸收效率(0.99 kg·kg-1)和氮肥偏生产力(191.1 kg·kg-1),是高寒荒漠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节水、增产和高效的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4.
利用湖南省祁阳县的长期气象数据,结合不同牧草的生长特性,建立了一个反映当地牧草生长状况的气候模拟模型,并据此气候模型评价了当地气候条件对牧草生产的影响,鉴定了牧草周年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出温带牧草的最佳播种时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热带牧草最好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牧草生长气候模型还可用于指导牧草品种筛选及牧草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95.
日粮镁对肉仔鸡腿肌中活性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目的是研究日粮镁水平对肉仔鸡腿肌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产量的影响。96只AA肉仔鸡随机分配到低镁日粮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喂以镁含量1 .2 g/kg或2 .4 g/kg的日粮。与对照组相比,低镁组肉仔鸡腿肌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 , GSH)的含量降低了27 %(P<0 .01)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提高了40 %(P<0 .01)。采食低镁日粮的肉仔鸡腿肌匀浆液的ROS信号峰的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对照组腿肌镁的浓度(30 .27 mg/kg)显著高于低镁组腿肌镁的浓度(27 .40 mg/kg)。腿肌中铁、钙的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 .05)。与对照组相比,低镁组腿肌线粒体复合酶Ⅰ、Ⅱ、Ⅲ、Ⅳ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8 %、23 %(P<0 .01)、35 %(P<0 .01)和30 %,线粒体复合酶Ⅰ、Ⅱ、Ⅲ、Ⅳ的活性与ROS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 .05)。除C18∶2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低镁日粮实质性地提高肉仔鸡腿肌中ROS的产量,低镁日粮降低腿肌中镁的浓度,诱导了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升高,从而提高了ROS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6.
197.
为探究荒漠土壤有机氮组分对封育年限的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封育时间为0、1、4和11a)对中度退化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轻组氮(light fraction organic nitrogen,LFON)、颗粒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封育0a相比,其它封育年限5-10、10-20、30-50cm土层的T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0-50cm土层TN含量随封育年限延长呈"降-升"趋势;封育11a,0-5cm土层PON含量达到最高,而封育4a,5-10和20-30cm土层PON分配比例显著增加;0-20cm土层LFON含量增加显著,且0-5cm土层含量最高。0-50cm土层SMBN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降-升"趋势,而封育4a,5-10和20-30cm土层SMBN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封育0a和封育1a(P0.05);0-10cm土层LFON和0-50cm土层LFONR与封育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封育(1~11a)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全氮含量仍未得到恢复,但促进了LFON、PON、SMBN及其分配比例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8.
紫花苜蓿对盐渍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在临泽小泉子滩盐渍化土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 2~6年后,土壤盐分、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0~30 cm土层全盐量从1.86%下降至1.19%,盐分下降36.18%.SO42-和Cl-分别下降19.1%,86.37%;Mg2 ,K Na 分别下降68.22%,81.30%;Ca2 ,HCO3-和pH值无明显的变化.0~2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2.69%,孔隙度平均增加13.02%.可见苜蓿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9.
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58,自引:11,他引:58
探讨了松嫩草原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群落阶段,其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土壤化学性质不同,使群落镶嵌分布,组成植被的复合体。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群落的盖度,高度下降,种类组成趋于简单化,生物量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出现次生盐碱植物群落,群落的生物量与土壤值,含盐量,碱化度呈负相关,与土壤腐殖质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0.
I. François F.‐X. Lalèyê M. Micat K. Benredouane K. Portier 《Equine veterinary journal》2014,46(5):59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