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0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林业   235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332篇
  1276篇
综合类   1274篇
农作物   91篇
水产渔业   229篇
畜牧兽医   650篇
园艺   62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对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危机迫使人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观。流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必须运用多目标决策对投资、经济与环境政策进行评价和优化选择。应搞好流域内区际关系的协调,建立生态环境损失补偿机制和效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52.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正伟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41-145156
水土流失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了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流域两侧地形和水系严重不对称的基底性脆弱,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交错性脆弱,暴雨降水及径流的波动性脆弱,植被覆盖、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性脆弱和黄河夺淮导致的历史遗传性脆弱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淮河流域脆弱性成因,提出了该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53.
近几十年来黄河中游水沙特征有所改变,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大理河为例,通过分析流域气候及下垫面变化.探求流域产流、产沙量变化的原因及趋势.结果表明: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从1972年后开始显现,1960年代至1990年代,大理河流域产流、产沙量出现了一个先减少再增大的过程.以1960年代为基准,1970年代降雨与下垫面产流能力对流域产流量减少的影响比较接近(51.7%.42.2%),而在1980,1990年代降雨的影响要小于下垫面产流能力的影响(1980年代为27.0%,64.1%;1990年代为38.4%,54.9%);但在汛期尺度上,降雨、下垫面产流能力对流域产流量的影响此消彼长,随时间变化看不出什么规律.受气候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等的影响,未来大理河流域多年平均尺度下流域产流量、产沙量将会减少,但在某些小的时间尺度(次暴雨)内的产流量、产沙量将有增大的可能;水力侵蚀将会减少,但风力侵蚀却有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4.
逆境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研究在逆境下水稻基因的表达变化对于研究水稻抗逆有着重要意义。该实验运用荧光差异显示(Fluorescence Differential Display, FDD)技术,从低温处理的水稻中克隆到OsRAN1基因并通过半定量PT-PCR分析该基因在低温和高盐逆境下的表达。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984bp,含有一个编码221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推测分子量为25.0 KD,此氨基酸序列具有GTPase活性区域,属于小G蛋白Ran亚家族,通过氨基酸相似性比对发现,Ran家族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OsRAN1与TaRAN1和AtRAN1相似性分别达到98.19%和92.76%。通过半定量PT-PCR分析,发现在低温胁迫下,OsRAN1在根和叶鞘中表达量均有增加,尤其是高盐胁迫下根中OsRAN1表达量有迅速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推测该基因在水稻逆境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5.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and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难度较大,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概述了SSFR栖息地的一般生态特征对其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结合其他有蹄类动物的相关研究,论述了关于SSFR家域、觅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简要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对SSFR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强调了多尺度研究SSFR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60  相似文献   
956.
白龙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50a来白龙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以及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方法]以1961—2010年白龙江上游武都水文站的月径流数据和白龙江上游气象站月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法、R/S分析法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来白龙江上游径流量在年际、季节和月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其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结果]白龙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集中度Cd达34.92%。近50a来白龙江上游年径流量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01),变化率为-3.942×108 m3/10a,Hurst指数为0.980.5,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白龙江上游年径流量可能继续呈减少趋势。四季和1—12月径流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年径流量在1990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白龙江上游径流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且滞后时间有微弱延长趋势。近50a来白龙江上游径流系数呈显著减小趋势(p0.001),降水量转化为径流的部分逐年减少,径流系数在1990年后减少了0.14。[结论]1990年之前,白龙江上游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1990年以后,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白龙江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鲁中南山区马蹄峪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鲁中南山区马蹄峪小流域土壤为对象,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采样点的代表性及可操作性,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97个,利用回归克里格方法和“3S”技术,分析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蹄峪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20.45和1.18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27.68...  相似文献   
958.
张慧智  李红  王植  周连第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17-121,125
研究以北京市境内拒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2008年逐年增强,到2008年流域整体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其中,流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其次,前3者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水平;而流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较弱。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域各乡镇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流域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且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农民生活仍不富裕、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旅游业迅速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是拒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获得的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59.
黄土高原汾河流域地表景观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是中国高度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基于2000年和2008年两期TM遥感影像,以黄土高原脆弱区独立的流域单元——汾河流域为例,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该流域地表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DEM数据,探讨景观演变的空间分异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流域景观演变驱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果表明:(1)农田、森林、草地始终是该流域的主要景观构成,但绝对优势景观(农田)所占比例大幅下降;(2)就整体景观尺度而言,形状趋于规则,连通性增强,多样性增大,蔓延度下降,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强;(3)流失的农田主要流向了草地、森林和聚落,成为该流域8 a来主要的景观演变类型;(4)农田向聚落景观的演变主要发生在地势平坦、海拔低的中部两大盆地地区,农田向林草景观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上游、中游南部以及中下游外围的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960.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目前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和相对成熟的一种技术,为研究其对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影响,基于eCognition、ArcGIS软件和治理前后的两期遥感影像,对尖山河小流域北部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尖山河小流域北部土壤侵蚀整体呈现由强变弱的趋势,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强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6.89%,而在治理后,这一比例降为31.03%;治理后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均比治理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微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