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6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林业   77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14篇
  615篇
综合类   669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237篇
畜牧兽医   377篇
园艺   254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2.
’95溢洪对大伙房水库鲢、鳙渔业造成损失的估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1990、1998年鲢、鳙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相关成份的放养尾数及1995年后的历年捕获量,结合可捕群体、补充群体等假设条件,利用修正的“恒定参数系统法”拟合分析了1995年溢洪后大伙房水库鲢、鳙的残存率、死亡系数、回捕率,探讨了′95溢洪对该水库鲢、鳙渔业的影响,并根据理论捕获量推算出溢洪造成的损失分别为鲢250~350t,鳙237~436t。  相似文献   
53.
将维生素C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维生素C浓度设置为20、25、30和35 mg/L,记录孵化率及仔鱼存活率,测定各浓度组中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仔鱼发育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研究维生素C(Vc)对普安银鲫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OD和CAT的活性随着普安银鲫仔鱼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GSH-Px活性则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0 mg/L的Vc溶液能显著(P0.05)提高普安银鲫仔鱼SOD、CAT和GSH-Px活性,且SOD的活性在出膜72 h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而CAT和GSH-Px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普安银鲫仔鱼中抗氧化作用以SOD和CAT为主;适宜浓度的Vc添加到普安银鲫的育苗水体中能提高仔鱼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4.
杨丽丽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3,37(6):894-903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5.
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氨基酸及其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海捕银鲳亲鱼肌肉,肝脏和性腺组织的氨基酸,并分析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雄性V期亲鱼精巢中的牛磺酸含量最高(27.8mg/g),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而雄性V期亲鱼氨基酸总量在肌肉中最高(631.4 mg/g),其次是精巢(544.8 mg/g)和肝脏(468.0 mg/g)组织。雌性亲鱼肝脏中的牛磺酸含量(13.7 mg/g)显著高于卵巢和肌肉组织。在卵巢从III期发育到V期过程中,雌性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氨基酸总量在V期下降显著,而卵巢氨基酸总量维持稳定。在总氨基酸的组成上,肌肉中含量高的氨基酸为Glu,Lys, Asp,Leu和Arg;肝脏中含量高的为Glu,Lys, Asp,Val和Leu;精巢中含量高为Glu,Asp, Lys, Arg和Val;卵巢含量高中为Glu,Lys,Leu,Val和Asp。性别和性腺发育阶段对亲鱼肌肉总氨基酸组成无影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III 、IV和 V期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7.7 mg/g ,41.5 mg/g和29.6 mg/g,且其组成随性腺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6.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is an enzyme that catalyzes the formation of nitric oxide (NO),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messenger from L-arginine. There are considerable evidence showing the expression of NOS in mammalian tissues. Information on distribution of NOS activities in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 of fish is rare. Non-functional NOS activities were documented in fish semi-quantitatively either by an indirect nicotin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 diaphorase (NADPH-d) activity histochemical staining method or by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using a cross-reacting antibody to brain NOS. Report on the functional levels of NOS activities in fish is lacking. This report represent the first attempt to document the functional NOS levels in various fish organs and tissues. Constitutive NOS (cNOS) activities in various organs of big-head carp (Aristichthys nobilis) was measured by a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with a detection limit as low as 10 mol of NO produced. It was found that constitutive NOS activity was highest in the brain, followed by the intestine, stomach, retina, olfactory lobe, swim bladder, skeletal muscle, heart, kidney, ovary and liver. NOS activity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the gill filaments. Omission of NADPH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caused a 57–100% decrease in cNOS activities. However, omission of arginine in the mixture only caused a 56–87% drop in cNOS activities. When compared with cNOS activities documented from other species, a similar pattern of cNOS activities in the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 of big-head carp could be seen.  相似文献   
57.
张青  王锡昌  刘源 《水产学报》2009,33(4):692-696
为探明鲢肉挥发性气味特征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和浓缩了鲢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气相色谱〖CD*7/9〗嗅觉测量法对气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及气味特征的评价。由8人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检测频率法进行嗅觉测量。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鉴定得到了29种挥发性气味物质,主要是一些羰基类和醇类化合物,占了总挥发性物质的88%。通过检测频率分析法鉴定出12种化合物具有气味特征,表现为鱼腥、金属、青草、油脂氧化、蘑菇等特征。另外有4种未知物也显示了较强的风味特性,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鲢的特殊气味。  相似文献   
58.
刘小玲  王虹  樊启学  兰江风  林蠡 《水产学报》2017,41(7):1036-1043
甘露糖受体(MR)隶属凝集素超家族,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面。MR不仅在先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参与抗原呈递,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黄颡鱼甘露糖受体(pf MR)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R在正常黄颡鱼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鲖爱德华菌感染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和甘露聚糖封闭MR方法研究黄颡鱼MR在抗细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pf MR同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尼罗罗非鱼的MR聚为一支。pf MR在所检测的12个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在肾脏、脾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血液中表达量较少。鲖爱德华菌感染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后,pf MR、IL-1β和TNF-a均被细菌诱导表达,超氧阴离子和一氧化氮的含量也上升,超氧阴离子在感染30 min后即显著上升,一氧化氮在感染12 h后才显著上升。甘露聚糖竞争结合MR,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化GFP标签的鲖爱德华菌,加入EDTA减少内化的荧光强度,加入Ca~(2+)使内化的荧光强度回升。研究表明,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MR参与鲖爱德华菌的识别和内吞过程,而且依赖Ca~(2+)。  相似文献   
59.
银皖鲫是以方正银鲫作母本,草鱼作父本,进行远缘杂交培育的新型鲫鱼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广、易饲养、耐低氧、抗病力强等特点,是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2005年1-10月,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比肠长均值分别为9.66和5.73,夏季的比肠长均明显增大。总的来看,鲢的比肠长和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鳙,表明在滤食和消化浮游植物上,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鲢、鳙的比肠长与水温显著正相关(鲢P<0.01;鳙P<0.05),而与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温度导致的摄食强度变化应是鲢、鳙比肠长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鲢、鳙的比肝重均值分别为1.57%和1.91%,鳙的比肝重明显大于鲢,这可能与鳙摄食更多的浮游动物有关;鲢、鳙的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与其所利用的资源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