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0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林业   1730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4篇
  488篇
综合类   1203篇
农作物   17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林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华口16年生和二重山35年生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状态下生长过程的研究表明:由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和树龄不同,两地细柄阿丁枫的生长过程有差异,但均表现出生长潜力大的特点。二重山由于长期受林分密度过大的影响,林木营养空间不足,长的细高,高径比失调,其胸径和材积连年、平均生长量小于华口,华口细柄阿丁枫早期速生特征明显。华口16年生和二重山35年生的细柄阿丁枫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尚未相交,说明具有培育大径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92.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落叶松人工林为试验点,采用4种不同的采集作业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作业成本、作业效率、保留木损伤、土壤干扰以及木材损耗5个指标,定量计算平缓坡和陡坡条件下不同采集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择伐-畜力集材作业模式是该类型伐区最适宜的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相似文献   
94.
北美浆果树种在中国西部地区引种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适合生长的造林树种十分稀少,为此近10a来引进了许多北美生态经济型灌木类浆果树种,以满足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需要。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树种适合在中国西部地区栽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尽快大面积推广。同时也指出了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5.
酚醛树脂对人工林杉木木材的浸注性及其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对杉木木材的浸注性及树脂在木材内的分布状态,并对苯醇抽提前处理法、常压浸渍和真空浸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无论抽提处理与否,常压浸渍的树脂水溶液充填率为理论最大浸注量的10%左右,而真空浸注可达到90%以上,真空浸注效果明显;无论是常压浸渍还是真空浸注,抽提处理后树脂的浸注性有很大改善,但常压浸渍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软X射线解析样品纵向树脂分布状态结果表明:无论是否经过抽提处理,在常压浸渍的情况下,树脂主要分布在样品的端部,而经过真空浸注处理,树脂注入的深度增加,尤其经过抽提处理后树脂可达到样品中心。由此可见,抽提处理和真空浸注并用,使树脂的分布状态有很大改善。另外,抽提处理后样品之间树脂分布的差异也趋于减小,即树脂在样品间的分布状态也有改善。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树脂在木材细胞腔内的充填状况结果表明:沿着样品纵向从端部到中心树脂充填率呈下降趋势,而且抽提处理的充填率比未抽提处理的高。  相似文献   
96.
蓝桉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保山市石灰岩红壤地区进行了历时4年的蓝桉幼林N、P、K不同配比的10种处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促进蓝桉(Eucalyptusglobulus)幼林的生长;其中处理6、9、10增产效果极显著,树高增加16.31%~20.40%,胸径分别增加18.78%~19.21%,材积增加65.04%~70.19%。有机肥对蓝桉生长有促进作用,施过有机肥的处理10生长始终保持优势;磷肥是蓝桉增产的主要因素,每株施430g钙镁磷肥做底肥能使树高、胸径分别增加14.67%、15.87%,每株施215g钙镁磷肥则树高、胸径分别增加11.44%、7.83%;氮肥各水平间无差异,增产效果不明显;钾肥1、2水平间无差异,3水平可能过量,阻碍了肥效发挥。施肥能提高蓝桉生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几个处理依次为6、9、2、10、3产出投入比值均大于对照。综合以上几个因素,N2P3K2为蓝桉幼林的最佳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97.
不同类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期的木材产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立地指数的不同将长白落叶松林地分为7个立地等级(立地Ⅰ~Ⅶ),结合其营林技术规程选择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3 300株/hm2和4 400株/hm2等不同类型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作为评估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该不同类型林分在各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的密度定量管理模型,根据此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木材收获量,为其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系统研究了灌木林盖度和高度对地表风况及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轮廓线受灌木林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显著;风蚀率随灌木林覆盖度的减少呈指数增加,灌木林高度对土壤风蚀影响相对较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零风速平面位移高度均与灌木林覆盖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灌木林高度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山西省偏关县退耕还林、加快后续产业发展主要做法的调查。认为柠条先行、灌草结合、兴林促牧是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农民增益、实现“三嬴”之路。推进灌草结合造林模式,不仅缓解了林牧矛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也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发展商品型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0.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萌  方晰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7,43(6):7-1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 cm次之,40~60 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 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