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2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林业   1730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4篇
  488篇
综合类   1204篇
农作物   17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南方型杨树各主栽区多为混系造林的生产实际,将南方型杨树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的研究。根据213个南方型杨树同龄林标准地资料,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的建立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可靠的工具,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2.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3.
民勤绿洲治沙造林以梭梭、柠条、沙拐枣为主要树种,经多年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梭梭、柠条、沙拐枣在民勤地区均能实现一定量的自然更新,更新量与当年降水量及降水的理想分布呈正相关;梭梭更新一般发生在春季,但春夏无有效降水的情况下,秋季也有少量更新,而柠条、沙拐枣的更新以秋季为主,翌年春季也有更新;3树种自然更新对林木盖度增加几无影响,6年间梭梭、柠条、沙拐枣每hm2株数分别增加了16.7%、8.0%、37.2%;3树种自然更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个例调查,沙拐枣良好更新具有普遍性,柠条次之,而梭梭只能为个例;更新能力沙拐枣柠条梭梭。  相似文献   
114.
帽儿山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光辐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施业区内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2006a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实测5种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群落内光辐射特征及冠层参数。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樟子松人工林内光辐射随林龄增大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8.8-12.32mol·m^-2·d^-1,平均占冠层顶部总辐射的21.21%。对光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且树龄为30a以后趋于稳定。林分开阔度的变化范围为10.78%~21.66%,不同林龄群落之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变化范围为2.29~3.47,不同林龄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消光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47~0.63,消光能力随林龄增大而增强,冠层结构随林龄的变化对消光能力的变化有一定得影响.  相似文献   
115.
对淯江河岸缓冲带硬头黄竹人工林生物量以及5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淯江河岸缓冲带硬头黄竹人工林单位面积的总生物量为98 672.01 kg/hm2,其竹株各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秆78.76%、枝7.37%、叶5.05%、根1.49%、蔸7.33%。其竹株各器官的5种营养元素含量均不相同,以代谢旺盛的竹叶含量最高。5种营养元素总含量在硬头黄竹竹株各器官中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叶42.62g/kg、蔸26.92g/kg、根24.99 g/kg、枝22.75 g/kg、秆21.83 g/kg。该竹林单位面积N、P、K、Ca、Mg 5种营养元素贮存总量为2 323.2 kg/hm2,其中K的贮存量最高为908.0 kg/hm2占39.1%,其次N为864.6 g/hm2占37.2%,Ca、P和Mg的贮存量仅占其总量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16.
王燕  谢云  顾叶 《绿色科技》2013,(12):51-53
指出了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运用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改善室内居住环境,调节人的情绪并提升室内综合美感。概括了室内立体绿化的概念和特点,论述了室内立体绿化的设计布局形式和种植要求,以及绿化植物的选择和种植方法,并对未来室内立体绿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7.
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人工林生长中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动态,对阐述北方森林碳循环具有基础意义。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管辖范围内选取不同林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测定了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并分析了坡位和不同月份对于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阶段人工林,有机质层释放DOC浓度呈增加的趋势,且每个样地仅与5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阶段DOC有显著差异(P<0.05);在6-9月,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随月份变化,整体呈降低趋势,并随着人工林生长,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最大值转向7月;在不同坡位中,中、下坡位DOC浓度高于上坡位。随着不同阶段的人工林及坡位和季节的变化,有机质层下DOC浓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8.
不同强度修剪对幼龄期油茶无性系生长及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冬在江西中部新余市设置两片油茶幼林修剪试验林。结果表明,在生长势良好林分中,修剪处理对次年春梢的抽生长度、次年新梢数量以及次年产量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但对全年新梢长度及粗度,以及次年的花芽数影响不显著。修剪虽然对无性系间的新梢长度和粗度影响不大,但对无性系间的新梢数量、花芽数量及产量却有显著影响。修剪对亚林4号和亚林56号无性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亚林27号无性系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新梢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7.20%和6.47%,而亚林27号无性系则比对照低49.33%;次年结果数则分别比对照增加153.72%和5.49%,而亚林27号无性系则比对照低44.39%。在生长势一般的林分中,强度修剪明显抑制了幼林的生长。因此,油茶幼林修剪需要考虑无性系和长势因素。  相似文献   
119.
广州龙洞水库红锥林下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植物鉴定,对广州市龙洞水库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林下药用植物 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库红锥人工林工区共有林下药用植物 102 种,隶属 52 科 86 属;其中林 下蕨类药用植物 7 科 7 属 7 种,林下双子叶药用植物 38 科 69 属 85 种,单子叶林下药用植物 7 科 10 属 10 种。建议选择适宜的人工林地,以耕代抚发展林下药用植物栽培;同时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林下药用植 物资源,严禁掠夺式采摘;并且鼓励当地主管部门、经营主体或社会组织加大对周边群众及游客的宣传 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概念。  相似文献   
120.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