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0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4365篇
林业   413篇
农学   2906篇
基础科学   1614篇
  4704篇
综合类   13428篇
农作物   6237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652篇
园艺   103篇
植物保护   1575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525篇
  2022年   949篇
  2021年   1090篇
  2020年   977篇
  2019年   1133篇
  2018年   780篇
  2017年   1251篇
  2016年   1679篇
  2015年   1195篇
  2014年   1667篇
  2013年   1524篇
  2012年   2098篇
  2011年   1778篇
  2010年   1445篇
  2009年   1578篇
  2008年   1216篇
  2007年   1469篇
  2006年   1336篇
  2005年   1134篇
  2004年   901篇
  2003年   838篇
  2002年   615篇
  2001年   578篇
  2000年   555篇
  1999年   420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313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83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8%多·井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28%多.井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8%多.井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按500g/hm^2用量,第三次药后14d对纹枯病的防效为86.13%,与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3.75L/hm^2的防效相当,而且对水稻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水稻花期偶遇干热风/干旱,导致脆弱的生殖细胞快速失水,极大地降低产量,这一过程中钙离子作为通用的第二信使传导了干旱或其他逆境信号,但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分析钙离子透过性胁迫反应阳离子通道家族(calcium-permeable stress-responsive cation channels,CSCs)基...  相似文献   
83.
"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为验证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鉴定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杂种一代的效果,我们分别将长粳1A和6个恢复系获得的F1代进行大田统计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由于广亲和基因S5-n分子标记不能特异性检测出串粉形成的异形株,导致其鉴定结果较大田统计鉴定结果高1.0~2.0百分点。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异性,进而提高分子检测的准确性,这将有助于杂交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4.
盐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鉴定水稻耐盐新基因以及揭示其可能的机制并应用于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实验室自主选育的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系58M和58L为材料,用0.6%NaCl处理0、6、24 h后收集水稻的幼穗,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发现,以0 h的幼穗为对照...  相似文献   
85.
不同品种的大米品质评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品种大米的品质,以6种不同品种样品为材料,评价其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结果:除了S6样品垩白度1.49%,其余粳米样品和糯米的各个外观品质测定结果,均符合一级精米标准;但样品间蒸煮食用品质还存在较大差异。大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特性两者结合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大米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86.
Accumulation of soil carb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balance between litter production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Usually In Mediterranean forests there are contrasting condi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aunal activity and the moss layer that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Decomposition and faunal activity were studied by exposing litter of contrasting quality (Pinus halepensis Mill. and Quercus ilex L.) for 3.5 yr in three Mediterranean pine forests of the eastern Iberian Peninsula. The effects of mosses on decomposition and on faunal activity were studied by exposing P. halepensis litter either on moss patches or directly on the forest floor. Faecal pellet production was used as an indication of faunal activity. Water availability or soil characteristics seem to limit faunal activities in the drier sites. Faecal pellets were not found during the first stages of decomposition and in all sites they appeared when about a 30% of the initial litter had decomposed. Under wet conditions faecal pellet production was very high and a mass balance suggested that soil faunal activity may result in a net flow of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lower organic horizons to the surface Oi horizon. Mosses slightly increased mass loss of pine litter probably as a consequence of high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nitrogen in the Oa horizon of moss patches and also, perhap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higher moisture content measured in the Oi horizon needles sampled among the mosses. In contrast, moss patches reduced faunal activity. The effect of litter quality on mass loss was not always significant, suggesting an interaction between litter quality and site conditions. During the first stages of decomposition there was N immobilisation in P. halepensis litter (poorer in N) and N release from Q. ilex litter (richer in N). In conclusion, in these forests soil microclimate and/or N availability appear to be mo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than the distribution of faun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87.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三个水平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收获的旱稻(OryzasativaL .)生物量累积、水分利用率 (WUE)、植株不同部位的碳同位素识别值 (CID)的影响 ,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分条件包括 :饱和含水量 (W1 )、饱和含水量的 70 %(W2 )、饱和含水量的 4 0 %(W3)。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条件从W1降低到W2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4 5 %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1 6 %~ 1 9%;而当从W1降低到W3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73%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5 5 %~ 5 7%。然而 ,根据地上部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地上部 )和根据全株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全株 )则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 ,其增幅在分蘖期为 0 .0 7~ 0 .2 8gkg-1 ,在成熟期为 0 .0 7~ 0 .4 5gkg-1 。植株的CID值变幅为 1 7.0~ 2 0 .6 ,但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别显著 ,分蘖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根 <最近完全伸展叶 <叶芽 <茎秆 ;而成熟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籽粒 <根 <茎秆 <旗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植株所有部位的CID值亦显著减小。叶部的CID值与WUE 地上部(和WUE 全株 )之间呈一致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8.
正反转旋耕作业的秸秆混埋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秸秆混埋是增强土壤碳汇的重要技术途经。为分析和比较正、反转旋耕作业的秸秆混埋效果,进行了正、反转旋耕秸秆混埋对比试验。测取旋耕处理后的地貌形态及秸秆在土壤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并使用Pro-E造型展示秸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三维数字化仪配合虚拟造型技术能够直观反映混埋后秸秆在土壤空间的分布状态。2种旋耕处理方式的地表形态及土壤空间内秸秆分布对比分析表明,正转旋耕的秸秆埋覆率及纵向空间分布总体均匀率优于反转旋耕,而反转旋耕的秸秆在沿土壤深度方向的空间分布均匀率、秸秆-土壤混合效果、耕幅内地表平整度等优于正转旋耕。综合分析表明正转旋耕的秸秆混埋质量略有优势,但具体选择混埋模式时还应考虑田间秸秆残留情况。秸秆量较少时反转旋耕较适宜,反之正转旋耕更好。  相似文献   
89.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红壤性质及花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晓雪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李忠佩 《土壤》2015,47(2):324-32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配合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红壤养分、生物学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NPK、NPKD1、NPKD2)处理相比,氮磷钾化肥配合秸秆直接还田(NPKJG)处理土壤碱解氮降低了7.88%~31.37%,速效磷降低了7.72%~23.81%。各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在花生的生长期间先降低后升高,而转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除NPK处理的转化酶活性持续降低外)。氮磷钾化肥配合Fe SO4促腐秸秆堆肥还田处理(NPKD2)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26.14%,而配合碱渣促腐秸秆堆肥处理(NPKD1)提高了土壤转化酶活性66.13%。氮磷钾化肥配合Fe SO4促腐秸秆堆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高,且提高了花生各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  相似文献   
90.
适宜节水灌溉模式抑制寒地稻田N_2O排放增加水稻产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控制灌溉、间歇灌溉、浅湿灌溉及淹灌4种水分管理模式,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田间观测寒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特征,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稻田N2O排放的影响及N2O排放对土壤环境要素的响应,同时测定水稻产量,以期为寒地稻田N2O排放特征研究提供对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下N2O排放的高峰均出现在水分交替频繁阶段,水稻生育阶段前期,各处理N2O排放都处于较低水平,泡田期几乎无N2O排放。与淹灌相比,间歇灌溉使N2O排放总量增加47.3%,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使N2O排放总量减少40.7%和39.6%。寒地稻田N2O排放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关系密切,与土壤10 cm温度显著相关(P0.05)。水稻生长期间各处理N2O排放顺序间歇灌溉淹灌,二者均显著高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P0.05)。各处理水稻产量以浅湿灌溉最低、其他方式差异不显著。可见,间歇灌溉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但会促进稻田N2O的排放。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及稻田温室效应的需求下,控制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应予以高度重视。该研究可为黑龙江寒地稻作区选择节水减排模式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