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70篇 |
免费 | 753篇 |
国内免费 | 383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1篇 |
农学 | 2993篇 |
基础科学 | 1960篇 |
3419篇 | |
综合类 | 12636篇 |
农作物 | 6180篇 |
水产渔业 | 109篇 |
畜牧兽医 | 334篇 |
园艺 | 48篇 |
植物保护 | 1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407篇 |
2022年 | 780篇 |
2021年 | 904篇 |
2020年 | 795篇 |
2019年 | 895篇 |
2018年 | 623篇 |
2017年 | 1063篇 |
2016年 | 1460篇 |
2015年 | 1034篇 |
2014年 | 1536篇 |
2013年 | 1412篇 |
2012年 | 1933篇 |
2011年 | 1644篇 |
2010年 | 1338篇 |
2009年 | 1459篇 |
2008年 | 1211篇 |
2007年 | 1511篇 |
2006年 | 1348篇 |
2005年 | 1153篇 |
2004年 | 895篇 |
2003年 | 843篇 |
2002年 | 609篇 |
2001年 | 569篇 |
2000年 | 539篇 |
1999年 | 413篇 |
1998年 | 365篇 |
1997年 | 327篇 |
1996年 | 323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236篇 |
1993年 | 253篇 |
1992年 | 199篇 |
1991年 | 189篇 |
1990年 | 186篇 |
1989年 | 144篇 |
1988年 | 86篇 |
1987年 | 99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9—2010年在广州番禺进行24%甲萘威·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甲萘威·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制剂每667 m2用量110、140、170 g处理对水稻稻飞虱速效性差,但持效期长,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7 d,3个剂量处理对稻飞虱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71%、75%~84%和80%~95%,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生产上,推荐24%甲萘威·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的制剂用量为每667 m2用110~140 g。 相似文献
62.
介绍拖拉机传动系加载磨合台的系统构成、软件设计、功能与创新之处。本磨合台采用电封闭结构,驱动电动机驱动被试传动系,被试传动系带动加载电动机,加载电动机产生的电能又返回驱动电动机,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软件设计保证用户操作简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3.
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晚粳浙优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单季晚稻养分吸收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3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及钾积累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超过270 kg/hm2后增施氮肥反而降低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施氮量在150 kg/hm2时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杂交粳稻浙优12对土壤中氮素、磷素以及钾素的吸收利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为吸氮量最大时期,施氮量在0~270 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浙优12各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水稻吸氮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氨挥发速率、累计氨挥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基肥阶段氨挥发速率最快,累计氨挥发量最高。在基肥氮肥和分蘖肥氮肥施入后,高施肥水平(270 kg/hm2、330 kg/hm2)下氨挥发速率均远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施氮量330 kg/hm2处理施基肥后测得的累计氨挥发量占基肥施氮量的23.9%。 相似文献
64.
65.
车奎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
本文研究了微量元素铜在同样的氮肥量水平下对水稻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基础上,适量施用铜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有效分蘖率,减少空秕率,提高抗稻瘟病、抗倒伏能力和产量。铜肥不仅促进水稻的氮素吸收,还促进氮素同化利用,氮肥量水平高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6.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发挥分蘖和大穗优势的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推广直播稻和抛秧栽培等节本省工技术。参照原水稻种植区划成果,根据现有水稻种植制和品种类型,将浙江省水稻种植区分为以下6个稻区:Ⅰ.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Ⅱ.宁绍平原单双季籼粳稻区;Ⅲ.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籼稻区;Ⅳ.金衢盆地单双季籼稻区;Ⅴ.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籼稻区;Ⅵ.浙西北丘陵山区单季籼粳稻区。并描述了各稻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特征、稻作制度、水稻类型、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及现有生产技术主要特色等。 相似文献
67.
水稻顺流干燥工艺缓苏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分析了水稻顺流干燥工艺中,谷物温度、降水幅度、初始水分对缓苏过程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求解扩散模型,揭示出缓苏与提高干燥能力之间的关系。该文求解出的谷物内部传热传质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8.
为探索水稻孕穗期高温对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降低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以‘泰优553’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在孕穗期幼穗分化Ⅳ-Ⅵ期利用人工气候室以29、32、35、38℃处理7天,以同时期田间自然温度条件作对照(CK,平均温度30.6℃),研究孕穗期不同温度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38℃处理显著降低了‘泰优553’和‘隆晶优1212’的可育花粉数和可育率,可育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60.2%、54.7%。随温度的升高,2个品种的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38℃处理显著高于对照(CK)和其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但对有效穗影响较少。水稻孕穗期高温能显著降低可育花粉数和可育率,同时影响幼穗生理指标的变化,致使结实率和产量下降,不同品种对高温危害的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9.
以金优桂99、W6154S/特青、香S/GER-1等杂交组合为材料,从分蘖节位、茎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控蘖法”对杂交水稻的增产原因。 相似文献
70.
中晚熟粳稻米质性状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辽宁省2002~2003年区域试验,对新育成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的稻米品质较好,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品质性状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透明度、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且年际间变化不明显。在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中,糙米率和精米率相关系数最大,达0.7344;垩白率与垩白度、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垩白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因子,粒长为第二主成分因子。影响辽宁省中晚熟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外观品质,改良外观品质成为辽宁省今后中晚熟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