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128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173篇
  318篇
综合类   552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根据有限差分方法 ,编制了承压含水层渗流模拟软件。对某水源地在群井开采情况下地下水渗流动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 ,位于高渗区的井 ,压降漏斗较其它井大 ,压力下降快。当地层中存在裂隙时 ,平行裂隙方向压力下降比垂直裂隙方向要快得多。抽水初期 ,地层压力下降很快 ,以后 ,压力下降逐渐变缓 ,位于低渗透区的井逐渐不能满足流量要求。因此做好地下水资源规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2.
针对灌区缺乏调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优选田间灌溉蓄水工程规模的模型。模型同时考虑灌区来水与用水的随机性,以旬为分析时段单元,生成泉源来水和灌溉需水的人工长系列,基于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模拟计算了不同规模的蓄水工程在设计运行期内对灌溉区农业的增产效益,以净效益最大为标准优选田间蓄水池规模,结果表明,对于单位灌溉面积最优的蓄水工程规模为2100 m3,相应的灌溉可靠度提高到95.0%。  相似文献   
43.
针对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特征,探寻在生态敏感脆弱带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且剖析了如何利用各种政策,有效引导、激励、调控等经济发展行为以及技术进步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农户参与机制等推动库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分析,以期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找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44.
黄河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计算及泥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输沙量等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简便的用于计算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公式。据对1950—2003年黄河流域水库拦截的泥沙量进行计算,54年来拦截的泥沙总量为196亿t,其中大约有70%的泥沙分布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库区。研究指出,对现有黄河干流控制性水库制定科学的调水调沙方案,对在建和拟建的水库采取积极的调水调沙设计,制定黄河流域系统的水沙调配总体方案,将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与水沙有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5.
在水库库滨地带进行了营养物质释放与截流净化作用规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方来水的条件下,农田表现为营养物质的释放,且输出的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近一步说明农田是水库水体的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源;近水端的湿生草本带也表现为营养物质的释放;乔灌草带对总磷的去除效果较明显,但对总氮则表现为释放。当原水总磷浓度为1.6mg.L-1时,乔灌草带对总磷的去除率为4.21%;挺水植物带对总氮和总磷都有净化作用,去除率为2.51%,总氮的去除率为6.48%。  相似文献   
46.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了提高大花序桉的耐旱性,探讨了不同保水剂对大花序桉幼苗生长及抗性生理的影响,以期为大花序桉人工林的栽培管理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保水剂即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保水剂(B1)、丙烯酰胺-丙烯酸钾共聚物保水剂(B2)、微生物型保水剂(B3)的抗旱节水能力以及对大花序桉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干旱处理24 d后,B3处理的盆栽土壤含水率为16%,而B1、B2以及CK的盆栽土壤含水率仅有6%、7%和6%。干旱处理30 d后,B3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仍比B1、B2、CK高出5%;B3处理下的大花序桉幼苗地径比CK高64.7%,苗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3B1B2CK,B3处理的苗高生长量分别比B1、B2、CK提高5.7%、15.9%和64.7%;与其他处理相比,B3处理大花序桉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丙二醛含量最低,但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保水剂主要通过调控渗透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提高大花序桉幼苗的耐旱能力,且保水剂中添加了活性细菌后能有效降低干旱胁迫对大花序桉的危害,因此微生物型保水剂(B3)可作为大花序桉应对季节性干旱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8.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水文变异对生态流量影响,确定最佳水库生态流量推求方法,针对尼尔基水库生态问题,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法和有序聚类法,结合序号总和理论和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对水文时间序列作综合识别,确定水库发生水文变异年份为1963年和1999年。利用NGPRP法和逐月频率年内展布计算法分别计算天然状态、次天然状态、现状和不考虑水文变异条件下最小生态流量和适宜生态流量。参考Tennant法评价结果表明水库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受人类扰动影响,观察次天然状态和不考虑变异状态下生态径流过程,最小生态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百分数相差9.21%和1.70%,适宜生态流量相差3.04%和1.47%。研究应更多考虑次天然生态径流过程,其最小生态流量仅可作为生态流量下限。  相似文献   
50.
碧流河水库鲢、鳙的年龄、生长和资源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9~1991年间对碧流河水库鲢、鳙的取样调查分析,对该水库渔获物中鲢、鳙的年龄、生长和可捕群体的资源量进行了初步研究。渔获物中鲢、鳙均以Ⅳ、Ⅴ、Ⅵ龄为主,VonBertallanffy生长方程适合描述其生长过程。鲢的可捕群体资源量为2.99×10 ̄5kg,鳙为3.75×10 ̄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