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林业   239篇
农学   188篇
基础科学   328篇
  424篇
综合类   996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黄土丘陵区垄沟改良措施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延安地区作为黄土丘陵区的代表,在延安地区应用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PAM(土壤改良剂)和间作套种措施优化大垄沟种植方式种植玉米,分析了不同优化措施种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地膜、保水剂、PAM和间作方式有利于大垄沟较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其保水能力分别比平种高出17.4%、8.5%、11.6%、5.3%;液态地膜、地膜、间作和PAM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效果,其产量分别比平种高出77.7%、72.0%、64.1%、30.8%。  相似文献   
12.
花生除草地膜对田间杂草防除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广东省花生主产区进行花生除草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探讨了该地膜对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耕作制度的花生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花生除草地膜适用于广东省各花生主产区,且产量平均增加28.93%;花生除草地膜对水旱轮作田和旱地的杂草防除效果略有不同,其中对水旱轮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达80%以上,对旱地杂草的防除效果高达90%以上且防效稳定;在前茬作物为水稻或蔬菜的花生地,花生除草地膜对田间的防除效果均达到80%以上,但要注意控制多年生杂草。  相似文献   
13.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栽培模式,冬小麦生长期间水分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播前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过一个生长季后都会有大量消耗,消耗深度延伸到2 m及其以下土壤深层.小麦收获后,各种处理土壤在40~80 cm和120~160 cm深度均出现两个低水层.覆盖栽培措施对水分利用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年度变异性,原因可能主要与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有关系: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地膜覆盖具有稳定的促进水分有效利用的作用;垄沟种植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增产增效的效果.施用氮肥显著促进土壤水分的消耗,这种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这种作用在0~200 cm整个土壤深度都有反映,而且深层比表层更显著,低水土层(40~80 cm和120~160 cm)比其它深度土层更显著.施氮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旱地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Richards生长方程,以春玉米为材料,设了3种栽培处理,从动态数学模型的角度,研究大田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玉米的生长势特征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株高、单株叶面积、单株可见叶数生长积累量均呈"慢—快—慢"的S型Richards模型曲线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各指标的生长累积Richards曲线和生长速率及速率变化率曲线形态与半膜和露地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其生长起始势(R0)高,生长势指标进入指数和稳定生长阶段早于对照8~20 d;最大生长速率及出现的时间都明显高于和早于露地对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株高最大增长速率为6.755 cm·d~(-1),是对照的1.384倍;单株绿叶面积最大增长速率为330.6 cm2·d~(-1)·株~(-1),是对照的1.391倍;单株可见叶数最大增长速率为0.412片·d~(-1)·株~(-1),是对照的1.383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长速率变化幅度大,呈现加速快但减速也快的特点;稳定增长阶段明显增长,为露地对照的1.493~1.618倍。全膜双垄沟播使作物在生长后期将更多的能量分配给了生殖生长,使玉米叶片后期早衰速度减慢,利于玉米抽雄授粉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粒叶比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生长中期低温冷害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不同棉区严重气候减产年的地膜棉花中期发育进程、气象条件以及夏季(6~8月)冷害年对新疆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石河子棉区6月平均气温距平≤-0.5 ℃,阿克苏、喀什棉区5~6月气温持续偏低且月气温距平均≤-0.5 ℃时,棉花的开花日期滞后,其中喀什棉区棉花开花期比常年晚5天以上、石河子棉区和阿克苏棉区晚3天以上,这就出现了一般气候减产年.或当6~8月中至少有2个月的月气温为负距平、且6~8月的平均气温距平在0~-0.4 ℃之间时,3大棉区中近70%的年份可能出现一般气候减产年;而当6~8月的温度距平均为负值,且其平均气温距平≤-0.5 ℃时,3大棉区70%以上的年份可能出现严重的气候减产年.  相似文献   
16.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用处理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果显著低于新膜覆盖,农田0~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传统覆膜处理低13.35%,而对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农田0~25 cm土层土壤积温差异也不显著,相同覆膜方式下不同灌水水平间有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水平的降低土壤积温增加;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和WUE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中灌水水平下WUE最高,达到17.89kg·mm-1,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一膜两年用覆盖、灌溉定额5 700 m3·hm-2较传统耕作覆膜、灌水定额5 7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高出16.3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应低于新膜覆盖,但并不影响籽粒产量的形成,且在存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随地理纬度变化这一原理,确定牛舍塑料暖棚面与地面的最佳夹角,使冬季大寒(最冷)这天正午时分,太阳辐射的入射角与塑料棚面垂直,以其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能,提高牛舍内的温度。通过对地处北纬43°地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吴金宝村设计的日光暖棚牛舍的温热环境和舍内空气质量的测定表明:大寒这天舍外气温-20 ̄-8℃下,牛舍内的温度平均5.25℃,有害气体浓度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达到了防寒抗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叶片遮挡穴盘苗空穴机械补苗作业时存在损伤待补空穴周围穴盘苗叶片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使用射流气管吹开遮挡叶片进行机械补苗的吹叶补苗方法。作业时,射流气管内通高压气流,由待补空穴底端渗水孔向上移动,吹开遮挡叶片,到达穴盘苗叶片顶部后,补苗机械手夹持待补苗使基质块底部靠近射流气管顶端,并与射流气管同步下移完成补苗作业。吹叶机构射流气管内径5 mm,顶端封闭,靠近顶端的水平截面均布开设8个直径1.2 mm的射流孔。搭建由吹叶机构与挂接于Denso机械手臂的补苗机械手组成的试验装置,对72穴穴盘培育的红掌、白掌、芥蓝、菜心、白菜和生菜6种不同叶片遮挡程度的穴盘苗进行单穴吹叶补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吹叶机构与补苗机械手协同作业的补苗成功率与穴盘苗初始叶片遮挡率(穴盘待补空穴被相邻穴盘苗叶片遮挡的面积与穴孔面积的比值)、遮挡叶片倾角和射流气管压力有关。在射流气管射流孔数为8,射流孔直径1.2 mm条件下,射流气管压力为0.28 MPa时,初始叶片遮挡率59.4%的红掌穴盘苗的补苗成功率可达92%;射流气管压力为0.22 MPa时,初始叶片遮挡率56.2%的白掌穴盘苗的补苗成功率可达94%;射流气管压力为0.22~0.31 MPa时,初始叶片遮挡率35.4%的芥蓝穴盘苗的补苗成功率均可达90%;射流气管压力为0.16~0.31 MPa时,初始叶片遮挡率29.7%~35.8%的菜心、白菜和生菜穴盘苗的补苗成功率均可达90%。研究结果可为叶片遮挡穴盘苗空穴的机械补苗设备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部分地区蔬菜水果拱棚种植模式,解决传统小拱棚手工搭建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款小拱棚单列双插架覆膜一体机,主要由自动进杆装置、双插架装置、覆膜装置及行进装置组成,设定插架间距与插架数量等工作参数,小拱棚单列双插架覆膜一体机实现自动进杆、双插架和覆膜一体化作业。以进杆成功率和进杆时间为衡量自动进杆作业指标,以拨轮半径、杆槽高度、顺杆板长度为试验因素,对进杆过程中的棚杆受力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试验因素的范围,并进行仿真试验确定最佳进杆装置结构参数。田间试验表明:小拱棚单列双插架覆膜一体机以最大速度1.2 km/h作业时,进杆成功率为94.1%,插架成功率为89.3%,拱棚覆膜率为100%,薄膜破损率为1.1%,平均插架间距为1 190 mm,平均插架宽度为1 050 mm,平均插架深度为200 mm,两侧插架深度平均偏差为30 mm,平均覆土厚度为80 m。小拱棚单列双插架覆膜一体机可实现小拱棚搭建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满足小拱棚插架覆膜要求。  相似文献   
20.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removal on grain yield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 spring maize (Zea may L.)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5 yr at Changwu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Northwest Chin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lastic film mulching during entire growing stages (FM), plastic film removal at the silking stage (RM) resulted in a 6.3% higher average maize yield. Under the RM treatmen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5‐yr cultivation in the 0‐ to 20‐cm layer.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extractable organic C (EOC), KMnO4‐oxidizable C (KMnO4‐C) and C management index (CMI) in the 0‐ to 20‐cm layer,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 and EOC in the 20‐ to 40‐cm layer were observed in response to plastic film removal after the 1‐yr treatment; the respons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after 5 yr. Under the RM treatm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 light fraction organic N, extractable organic N, KMnO4‐C and CMI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five years in the 20‐ to 40‐cm layer. Moreover, KMnO4‐C and EOC were much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labile SOM fra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RM, even after only 1 yr of cultivation.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mulching for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plastic film removal at the maize silking stage i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increasing yields and enhancing SOM concentration and soil sustainability in the regions with semiarid monsoon climates that have sufficient rainfall during maize reproductive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