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林业   157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80篇
  957篇
综合类   376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土壤微生物量演变过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 a后显著增大,前7 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后呈波动式上升,50 a达到最大值;微生物量氮(Nmic)在撂荒初期增长缓慢,40 a时才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量磷(Pmic)在撂荒初期显著降低,5~7a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20~25 a时和坡耕地没有显著差异,50 a时达到最大值。撂荒50 a时土壤Cmic、Nmic和Pmi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166%、146%和52%,但仅为侧柏林的43.42%、45.06%和51.47%。呼吸强度在撂荒初期迅速增加,随后趋于稳定,与侧柏林差异不显著。qCO2在撂荒初期显著升高,随后波动式降低,50 a后达到最低值,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Cmic、Nmic、Pmic、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撂荒年限呈一次线性增长。【结论】侵蚀环境下的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指标的过程相对于林地开垦后的土壤肥力退化要漫长的多。  相似文献   
992.
在对吴旗县自然恢复植被群落和人工植被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和处于演替平衡阶段的群落,其物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但丰富度指数的峰值出现在演替中间阶段;灌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要大于草本群落的多样性。超过一定年限的灌木群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败,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多样性可以间接对植被群落的保水保土功能进行评价,但必须综合考虑物种的丰富度与空间分布的均匀度。  相似文献   
993.
西宁地区黄土地球化学元素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球化学综合参数是一种对古气候反映较为敏感的指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曲线说明西宁盘子山地区自13.6万年以来在长时间尺度上(万年到十万年)气候逐渐向干冷的方向变化;高原冬季风气候变动属于高频波动,存在短时间尺度的快速变化;夏季风气候具有渐变性,每一次气候变动过程持续时间都较长;盘子山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冬、夏季风的变化特征有不同之处,表现在夏季风最强与冬季风最弱不存在反相位关系,同样冬季风最强的时期夏季风也并不表现为最弱,体现了高原季风系统与东亚季风系统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4.
为根治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 ,从最大生态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观点 ,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 6个治理模式 ,为在黄土丘陵区建立完备高效的生态体系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84个县气象多占1951~1985年的气候资料,应用动态聚类分析法,把黄土高原地区划分成6个不同类型的林业气候区。区划结果与实际考察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996.
Use of multipurpose trees in hill farming systems in Western Nep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large number of multipurpose trees and shrubs are deliberately retained or incorporated on farms in the subsistence farming systems on the steep slopes in parts of Nepal. Woody perennials are maintained in contour strips across the slopes and around the field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trees is the production of foder and firewood and their protective function in reducing the erosion hazards and thereby making crop production possible in those steep slopes where profitable cropping would otherwise be extremely difficult. Based on a case study in two village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Region,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data on basic farm management aspects, production of crops and other components, etc. of the syste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assessed and its merits and weakness highlighted.Although the hill farming system extends over quite a large area and accounts for a large number of Nepal's population, it has not received any research attention nor benefitted by any scientific innovations. Improvement possibilities in terms of component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farming systems includ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several locally available medicinal plants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997.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与生态农业建设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总出七种适用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模式:乔、灌结合式、林草结合式、林粮结合式、集流高效经济林、集流高效经济林、集流速生用材林、集流灌、药、草经济林以及半退半耕式,同时提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思路;一必须坚持林体结构全面发展、土地资源全面绿化、林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两全一综”的林业发展战略;二必须实现用乔、灌、草覆盖“四荒”、用干鲜果覆盖农田的“两个覆盖”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方能达到退耕还林和山区整体脱贫之目的。  相似文献   
998.
Rehabilitated forests established about 100 years ago on denuded lands in a hilly granitic area are widespread in the Kyoto–Osaka area, the second largest megalopolis in Japan. From 2001 to 2003, we monitored the annual nitrogen (N) budget of a rehabilitated forest watershed dominated by Quercus serrata and Ilex pedunculosa. The ion concentrations of bulk rain in the watershed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other watersheds in Japan. The annual bulk rain input of N ranged from 5.1 to 6.3 kg N ha−1 year−1, and the N deposition from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ranged from 7.5 to 8.2 kg N ha−1 year−1. Estimated annual outputs of N from the stream ranged from 3.3 to 10.6 kg N ha−1 year−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N deposition in this area is less than that in urban Tokyo (>10 kg N ha−1 year−1), but the N output of the watershed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the Tokyo area. We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 dynamics in rehabilitated forests, focusing on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this watershed.  相似文献   
999.
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和参考国内外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类型、立地条件、社会经济、农林复合经营现状,以及农村经济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原则及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在了解白刺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引种地和育苗地自然气候的比较,针对育苗地土质特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白刺在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引种及育苗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