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47篇 |
免费 | 426篇 |
国内免费 | 8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86篇 |
农学 | 1190篇 |
基础科学 | 362篇 |
957篇 | |
综合类 | 4153篇 |
农作物 | 939篇 |
水产渔业 | 29篇 |
畜牧兽医 | 487篇 |
园艺 | 414篇 |
植物保护 | 10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327篇 |
2021年 | 336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354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461篇 |
2016年 | 505篇 |
2015年 | 373篇 |
2014年 | 498篇 |
2013年 | 598篇 |
2012年 | 723篇 |
2011年 | 576篇 |
2010年 | 516篇 |
2009年 | 528篇 |
2008年 | 421篇 |
2007年 | 446篇 |
2006年 | 368篇 |
2005年 | 282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86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7篇 |
1962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苜蓿品种在青岛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10年,在青岛地区对引进的23个国内外苜蓿品种进行了膜侧种植、无灌溉、无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了各品种产草量、株高、茎叶比等指标。结果表明,23个苜蓿品种在青岛普遍生长良好,国外品种生产性能优于国内品种;播种当年干草产量膜侧种植组明显高于直接播种组,干草产量增幅(除甘农4号、新疆大叶和牧歌401外)均在50%以上;干草产量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温的灰色关联度分别达到0.795 5和0.878 9,而与年均降水量关联度仅为0.569 1;株高最高的是WL323为87.8 cm,最低的是敖汉苜蓿,仅74.7 cm;供试23个品种的干草产量与株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株高与草产量相关系数达到0.65以上,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茎叶比最低的是牧歌401,仅为1.22,绝大多数苜蓿品种的茎叶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综合评价认为供试23个苜蓿品种中的WL323、牧歌401、驯鹿3个品种综合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青岛地区辅以膜侧种植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2.
23.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4.
Peng WANG Kousaku SOUMA Yuki KOBAYASHI Kei IWABUCHI Chihiro SATO Takayoshi MASUKO 《Animal Science Journal》2010,81(4):487-493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n‐inoculated (control) corn and Northern Leaf Blight (NLB)‐damaged corn (inoculated corn); dry matter (DM) yield, silage fermentation quality, nutritive value and feed intake by sheep were compared. Leaf, stem and grain dry weights and gross yield of inoculated corn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rn. The contents of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nitrogen‐free extract (NFE) were decreased in inoculated corn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rn. Silage made from both inoculated and control corn showed good fermentation quality. The digestibility of DM, organic matter, ether extract, NFE, and energy of silage made from inoculated corn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and contents of total digestible nutrients (TDN) and digestible energy (D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compared with silage made from the control corn. DM intak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ilage. TDN and DE intakes from inoculated silage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compared with control silage. From the above results it was shown that NLB caused a decrease in DM yield and NFE content in corn and a decrease in the nutritive value and feed intake of silage.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桑叶粉对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的影响。选用120只35日龄断奶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4组试验兔分别饲喂桑叶粉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15%(试验Ⅰ组)、20%(试验Ⅱ组)、25%(试验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呈上升趋势,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I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1)。血清丙二醛(M DA)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上升趋势,且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背最长肌和腿肌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桑叶粉在改善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且以15%~20%添加水平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6.
试验以新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材料,以海法作对照,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喷灌水频率(1、3、5、7 d/次),研究白三叶各品系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在白三叶建植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频率的减小,海法,S82,S92,S96品系的叶面积逐渐减小;叶绿素含量先下降,再小幅度增加后趋于稳定;叶片相对含水量无明显差异;游离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S82和S96品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S92却出现相反趋势;丙二醛含量呈现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根据白三叶各项生理指标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白三叶适宜的灌水时间为年5 d/次,4个品系的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82S92海法S96。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以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和神农香菊(D.indicumvar.aromaticum)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其叶片的表皮毛形态、密度以及叶片表面分泌物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其叶片表皮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没有分泌功能的T-形非腺毛,一类是具有分泌功能的头状腺毛。T-形非腺毛在上下表皮的密度差异不大,而头状腺毛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叶片的下表皮。两种植物材料叶片表面分泌物里共分析出73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萜类及其衍生物,共有的化合物有18种;野菊和神农香菊中分别分析出48、43种化合物,分别占分泌物总相对含量的90.96%和84.33%。 相似文献
28.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苜蓿叶面积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借助数码相机获取苜蓿叶片和参照物图像,经R2V矢量化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其面积和周长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参照物周长、面积提取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55%和1.08%,远小于叶面积仪器的测量误差(5%~15%),说明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苜蓿叶面积测定是切实可行的;作为GIS应用的一个拓展,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一次性自动输出大量苜蓿叶片的单叶周长、单叶面积、叶片数等多项信息,因此与其他叶面积测定方法相比,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定叶面积具有精确、简捷、数据处理量大、额外投资小等优点,适用于在科研领域和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新娘草叶片对光照变化的形态建成和超微结构的响应机制,以新娘草茎段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遮阳网人工模拟5种光环境(遮光度分别为0、25%、50%、75%、95%)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新娘草叶片生长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强的减弱,新娘草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遮光75%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达到峰值,叶面颜色由黄绿色变为浓绿色,叶背颜色由深紫色变为浅紫色,在遮光95%时,紫色消失。光强对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和花色素苷(Ant)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Chl a、Chl b和Chl (a+b)含量与光强呈负相关,Ant含量与光强呈正相关。新娘草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随光强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而栅栏/海绵组织厚度和组织密实度均在50%遮光下达到峰值。全光及遮光25%条件对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产生了轻微的破坏,造成部分基粒类囊体片层和基质类囊体片层的扩张,淀粉粒体积变大,而极端弱光(遮光95%)对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使得部分叶绿体解体,淀粉粒空洞。研究结果表明新娘草具有较强的光适应性,可以通过调整叶形、叶色、叶片解剖结构的方式适应不同的光环境,适度的光照强度(遮光50%~75%)有利于新娘草维持最佳的生长状态,而在极端弱光环境(遮光95%)下新娘草虽能存活,但叶片内部器官的结构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采用GMA切片、扫描电镜及叶片透明法,深入研究了东北豆科山羊豆族4属25种植物叶的形态结构。选取与叶相关的23个形态性状,参考8个非叶的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58处时,4属植物被分为3组,黄耆属与米口袋属为一组,棘豆属和甘草属各自为一组。小叶是否具腺体、叶柄横切面形状及叶柄细胞是否具单宁等特征具有较高的绝对权重值,可以作为区分刺果甘草与甘草和其他山羊豆族植物的依据。托叶质地、托叶与叶柄联合程度及小叶叶缘是否反卷等特征可作为棘豆属的识别特征。托叶形状在属下种间具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本研究为山羊豆族植物分类学及豆科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叶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