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15篇 |
免费 | 4355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98篇 |
农学 | 678篇 |
基础科学 | 669篇 |
5890篇 | |
综合类 | 6186篇 |
农作物 | 145篇 |
水产渔业 | 116篇 |
畜牧兽医 | 448篇 |
园艺 | 146篇 |
植物保护 | 9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4篇 |
2024年 | 524篇 |
2023年 | 491篇 |
2022年 | 533篇 |
2021年 | 447篇 |
2020年 | 521篇 |
2019年 | 601篇 |
2018年 | 455篇 |
2017年 | 738篇 |
2016年 | 829篇 |
2015年 | 649篇 |
2014年 | 830篇 |
2013年 | 914篇 |
2012年 | 1185篇 |
2011年 | 1069篇 |
2010年 | 859篇 |
2009年 | 828篇 |
2008年 | 726篇 |
2007年 | 806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525篇 |
2004年 | 413篇 |
2003年 | 324篇 |
2002年 | 224篇 |
2001年 | 238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探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挖掘了2 854个土壤剖面,采集了22 78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防治规划,初步估算了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土壤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碳呈现含量高、密度小的特征。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平均含量25.07g/kg,平均密度仅为4.27kg/m~2。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小为灌木林地乔灌木林地灌草地乔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草地水田园地旱地与坡耕地;表层碳密度大小为水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灌草地旱地与坡耕地草地园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人为干扰较为敏感,6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实施退耕还林,人工种草及人工造林等石漠化防治工程会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到2050年,贵州省0-10,0-20,0-30,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将增加1.99×10~(13),3.37×10~(13),4.45×10~(13),6.29×10~(13) g。可见,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含量高、密度低的显著特征,石漠化治理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汇。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型用地的概念认识入手,归纳、分析了生态型用地的特点,探讨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条件下,城市生态型用地在土地利用潜力等方面的关系,阐明了生态用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943.
通过对西安南郊吴家坟、长安区郭杜镇大学城和双竹村附近丰水年(年降雨量883 mm)麦地、玉米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以及与正常年份该地土壤含水量的对比,研究丰水年该地区农田0~6 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年份西安地区麦地0~2 m土层含水量高于12%,2~6 m土层含水量高于13%;丰水年西安地区麦地0~2 m的土壤含水量在18%以上,2~6 m土层含水量达24%以上,远远高于正常年份这一层位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西安地区农田深层土壤含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重力水带分布范围大于或等于农作物的强烈耗水层范围。 相似文献
944.
山地丘陵区村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及保护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合理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国家等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村级尺度探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并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荣昌区耕地质量全局空间上呈现较弱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值表现为耕地等别指数>利用等指数>自然等指数;局部空间上呈现较强变异特征,70%以上空间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态存在,负相关类型(LH型)以"点状"形态存在;(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特征及顺序组合,将耕地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改良区、适度改良区和适度调整区4类,并针对性提出耕地保护措施及管控说明。因此,在自然地理条件欠佳的山地丘陵区,研究结果可为各级行政主体精准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以大庆市城区土壤为例,经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对大庆市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玻璃电极法,重铬酸钾法,统计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大庆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最主要贡献因子为Cd。在农牧业区和采油区重金属元素之间及重金属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在工业区,仅有Pb、Cd和Zn与有机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生活区有6对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6.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依据酒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资料、酒泉市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7~2004年酒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和《酒泉市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对1997~2007年酒泉市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的因素以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计算得到酒泉市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而分析面临的耕地压力态势。通过构建耕地需求函数,最终确定酒泉市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为满足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量,即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增趋势。最后基于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考虑,借助PSR模型,提出应该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减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压力,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7.
董旭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30(4)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有效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其林下土壤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农田;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的主体,枯落物和土壤总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农田。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决定于枯落物蓄积量和自然含水率,其林下土壤持水量决定于土壤非毛细管孔隙度。 相似文献
948.
\"3S\"技术及其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在广大的基层农村,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3S”技术是集遥感、全球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手段,可以为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3S”技术在梅州市退耕还林应用中的设备选用、技术路线、基本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对基层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9.
950.
为比较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与柠条带状配置修复退化草地的防风蚀机理和防风蚀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寒旱区的保护性耕作农田、传统旱作农田和退化草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进行风蚀风洞原位测试,研究其风速廓线、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情况。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修复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变化呈\"C\"字形分布,有别于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迅速衰减;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机理,主要在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直立残茬和柠条带状配置可对近地表风速产生阻挡、分解、疏散作用,从而使近地表风速造成不同程度削弱;当风洞中心风速为11 m/s时,在距地表50 mm处保护性耕作农田相比传统耕作农田的风速降低率达86.44%,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相比退化草地的风速降低率为70.69%,近地表风速的降低是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有效防治土壤风蚀的根本原因;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风沙流主要活动在距地表40 cm高度以下,占总输沙量的90%左右,而对照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风沙流则主要活动在距地表20 cm以下,占总输沙量的85%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