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10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1篇 |
农学 | 37篇 |
基础科学 | 68篇 |
313篇 | |
综合类 | 259篇 |
农作物 | 18篇 |
畜牧兽医 | 32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适宜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种植的高产苜蓿品种。【方法】2012-2014年采用小区试验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产量性能研究。【结果】8个苜蓿品种在银川地区都能安全越冬,皇冠生产性能最强,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9.64t/hm2,且鲜干比和茎叶比相对较大;三得利、WL343HQ、金皇后、柏拉图、阿尔冈金生产性能较强,3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7.01~18.14t/hm2;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年平均干草产量较低,仅为14.66和11.35t/hm2。刈割茬次显著影响苜蓿的干草产量、鲜草产量、株高,随刈割茬次的增加3个指标明显下降,刈割茬次对鲜干比和茎叶比的影响相对较小。所测的5个指标中,除鲜干比与其他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各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皇冠在宁夏引黄灌区生产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推广;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表现相对较差,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02.
903.
退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均表现为粉黏粒>物理性黏粒>黏粒,其中枇杷园三种粒级含量均高于其它退耕地。(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杉树人工林,且不同退耕地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表现为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树人工林;全磷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枇杷园>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枇杷园>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杉木人工林。(3)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和枇杷园脲酶的活性较高,撂荒地和枇杷园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撂荒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茶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撂荒地>茶园。(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桉树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撂荒地。 相似文献
90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 总被引:60,自引:45,他引:60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成为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对每种技术的基本修复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国内外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践进行了介绍,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05.
水、旱稻氮高效QTL定位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挖掘不同来源水、旱稻亲本的氮高效优良等位变异,研究氮高效QTL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为水稻氮高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旱稻IAPAR-9分别与水稻辽盐241和秋光杂交而创制的2个F7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结果】在"IAPAR-9/辽盐241"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检测出31个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除第6、第7和第10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氮素利用率相关QTL成簇分布区间有9个;在"IAPAR-9/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检测出33个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除第4和第10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氮素利用率相关QTL成簇分布区间有7个。【结论】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QTL的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2个群体均检测到的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QTL的成簇分布区间,即第2染色体上的RM3421—RM5404区间以及第8染色体上RM8264所在的相邻区间,可能对水稻氮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6.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07.
《Land Degradation u0026amp; Development》2017,28(5):1704-1716
Phosphorus (P) loss from arable sloping land due to water erosion causes off‐site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n the reduction of P losses during water erosion processes under natural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contour culturing with organic matter addition (CT + OM), contour culturing with wheat straw mulching (CT + SM), contour culturing with straw mulching and organic matter addition (CT + OM + SM) and conventional downslope culturing framework as a control (CK).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T + OM + SM could viably diminish runoff, sediment yields and P losses from arable sloping land. Compared with CK, CT + OM, CT + SM and CT + OM + SM lessened the surface runoff depths by 19%, 34% and 50%, respectively. A high curve number value induced a notable runoff potential from the plot. The surface‐runoff‐related total P (TP) loads for CK with yearly measures of 1·56 kg ha−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CT + OM, CT + SM and CT + OM + SM at 1·07, 0·77 and 0·51 kg ha−1 (p < 0·05), respectively. With all things considered, the particulate P losses re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ivision of TP losses, adding up to almost 80% in 2014 and 79% in 2015. The outcomes demonstrated that surface protection and organic matter addition are two of the greatest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practices that lessen P losses in the surface runoff from sloping farmland by water erosion.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08.
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