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81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68篇
  313篇
综合类   259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通过对299个国家级耕地土壤监测点20余年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了我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全国约80%试验点有机碳年平均相对增长率(Average relative annual increment,ARAI)在-1.5%~7.5%。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东北、华北等6个地理区域分析得出,华北、华东、西南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华东地区有机碳增加的农田面积占全国农田比例最大,东北最小。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水田有机碳增加的试验点所占比例大于旱地;对ARAI与初始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我国旱地和水田有机碳潜在储存能力估计值分别为17.2和27.7g·kg^-1。农田土壤类型中水稻土和褐土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黑土有机碳含量下降样本所占比例最高。对我国各典型种植制度分析得出,双季稻、麦-稻、麦-玉、单季小麦种植制度下农田有机碳有了显著增加;麦玉轮作较其他种植制度的农田有机碳年平均相对增长率高。  相似文献   
52.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西北地区的进一步推进,该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当前退耕区农民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其经济收入,为了解决退耕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在分析研究西北地区退耕现状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西北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及人们对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认识等问题,指出该区后续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优势的发挥、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通过产业链延长,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3.
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林业科学》2006,42(Z1):56-61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4.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在四川省实施,2003年省厅对这项投资多.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且已实施5年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定点监测。文章在全面了解监测县本底和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分析,对工程开展5年来各项效益实施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5.
针对辽宁省退耕还草现状,阐述实施退耕还草成效,并依据当前退耕还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6.
Field and po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even rice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puddling transplanting (PT), no tillage transplanting (NTT), puddling drum wet seeding (PDWS), no tillage drum wet seeding (NTDWS), conventional tillage dry drilling (CTDD), furrow irrigated raised beds system dry drilling (FIRBSDD), and no-tillage dry-drilling (NTDD)} and water submergence stress on weeds and rice yield. The highest yield and least weed abundance were in the PT treatment. The direct seeded rice (DSR), both dry and wet exhibited severe weed infestation, and compared to transplanting showed reduced yield both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weeds. The yield losses due to weeds in the DSR treatments ranged from 91.4 to 99.0%, compared to 16.0 and 42.0% in the transplanting treatments (PT and NTT). Weeds, including Cyperus rotundus L., Dactyloctenium aegyptium (L.) Willd., Digera arvensis Forsk., Phyllanthus niruri L., and Trianthema portulacastrum L. which were found in the un-puddled DSR treatments were absent in the puddled plots, particularly the PT treatments. In pot studies, continuous water-submergence (2.5 cm) for 20 days reduced the emergence of C. rotundus, D. aegyptium, T. portulacastrum, and 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 by 99.4, 100, 100, and 24.4%,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alternate wetting–drying. In farmer's field studies, when compared to the PT treatments, the DSR treatments exhibited lower yields (15.8%) with coarse varieties (HKR-47 & IR-64), but fine cultivars (Sharbati & PB-1) exhibited similar yields under both systems.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labour for manual transplanting,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suitable cultivars for aerobic system conditions (unpuddled DSR and NT machine-transplanting).  相似文献   
57.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结合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人工林的含碳率、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9类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柠条〉刺槐〉沙棘〉紫穗槐〉臭椿〉山杏〉山桃〉侧柏〉油松,均大于天然草地的总碳密度;吴起县退耕还林12年后植被的总碳储量为152.53万t,是退耕还林前1998年总碳储量的3.2倍,且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吴起县退耕还林地的平均碳密度值远低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各类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还有很大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58.
59.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新疆作为中国农业用地较多和后备耕地资源较大的省区,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具有突出地位。渭库绿洲是新疆最典型的荒漠绿洲区,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及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深入了解该绿洲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该绿洲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选取动态度、区位指数和板块密度等地理计量模型揭示渭库绿洲近21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1)近21a年渭库绿洲耕地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耕地面积从1994年的2 488km2增加到2015年的3 931 km2,研究期间增加了1 443 km2,耕地面积的比例从17%上升到26%,年均变化量68.71km2,年均变化率2.7%;耕地扩展中心逐渐由绿洲中上游转移到下游,并延伸到绿洲外围,主要表现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增加,以及盐渍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2)从区位指数来看,各县的区位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新和县的耕地区位指数均排在第一位,耕地聚集程度远高于全区平均和其他地区,沙雅县的耕地区位指数位于第二,聚集程度也高于全区平均值,库车县的耕地区位指数最小。【结论】经过近21 a的耕地扩展,耕地景观由已杂乱破碎斑块逐渐连接成片,耕地景观的优势进一步增加。降水和径流的增加为渭库绿洲耕地扩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气候条件,水利建设与人口增长是影响该绿洲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区域耕地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特征,为耕地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