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8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1篇 |
农学 | 280篇 |
基础科学 | 45篇 |
557篇 | |
综合类 | 1088篇 |
农作物 | 166篇 |
水产渔业 | 117篇 |
畜牧兽医 | 228篇 |
园艺 | 159篇 |
植物保护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992.
Manuela S. Kaufmann Christian von Hebel Lutz Weihermüller Michael Baumecker Thomas Döring Kathlin Schweitzer Eleanor Hobley Sara L. Bauke Wulf Amelung Harry Vereecken Jan van der Kruk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20,36(1):104-116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MI) data are often used to investigat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oil textur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salinity.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EMI methodology might thus also offer potential to detect agricultural legacy effects originating fro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irrig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Therefore, we performed EMI measurements on two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LTFE) at Thyrow near Berlin (Germany) that differed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with regard to long-term irri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ineral (NPK and lime) and organic amendments (straw and farmyard manure). Two different rigid-boom multi-coil EMI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measure simultaneously the appa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a) over nine different depth ranges to study the entire soil profile from topsoil to deep subsoil. Additionally,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ground-truth the measurements and disentangle the nutrient application or irrigation effects from natural soil heterogeneity. The soil samples indicated a rather homogenous soil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parameters or st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treatm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sured ECa values. In general, ECa values were largest on regularly irrigated as well as on mineral and organic fertilized plots, with regular irrigation exhibiting the largest impact on EMI records even though the last application was months before the EMI measurement. Overall,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EMI data can support the classical in situ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ffects within LTFE, while offering new potentials in detecting and understanding legacy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n spatial soil properties at farm level. 相似文献
993.
结缕草是我国重要的草坪草种质资源,但我国十分缺乏结缕草新品种。辐射诱变是草坪草育种的重要手段。研究以兰引3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Lanyin No.3')匍匐茎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60)Co-γ射线20,50,80,110和0 Gy(CK)5个剂量对其进行辐射处理,分析各辐射剂量下的成活率,确定适合兰引3号结缕草变异的辐射诱变剂量;通过测定各疑似突变株性状的叶宽、株高、匍匐茎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以及坪用性状密度、盖度、色泽、均一性、绿期、综合质量,确定性状优良突变体。结果表明,兰引3号结缕草成活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适宜辐射诱变剂量约为53 Gy。突变株"80-1"叶宽、株高、匍匐茎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都显著低于对照,而密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突变株"110-1"越冬能力强,绿期长达315 d,比对照延长了13 d。综合分析,突变株"80-1"和"110-1"产生了良性突变,坪用性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4.
荔枝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热带常绿果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经济栽培区域局限于南、北半球17°—32°两个狭窄的纬度带内。在基于多品种的产业结构中,几乎所有荔枝品种均出现过成花障碍。文中从品种成花状况、花芽分化阶段性表现、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成花机理及成花调控等方面做了综合评述。认为:荔枝必须具备完全成熟的末端枝梢,在停长状态下接受为时相当长的冬季低温成花诱导,之后在冬末或初春气温回升和解除水分胁迫时发生花发端,在暖和而不酷热(表现为昼温高而夜温低)的天气下才能完成花穗与花的分化;花芽分化过程表现明显的阶段性和节奏性,任一阶段条件不满足均可导致花芽分化失败;影响荔枝花芽分化的外因主要包括末端枝梢状态、温度和水分;梢内碳水化合物积累、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成花。为解决生产中成花不稳定问题,确保在极端和边缘天气条件下实现良好的花芽分化,应研究荔枝花芽分化中各因素作用的分子生理机制,并对嫩梢不能接受成花诱导、低温诱导信号的感受与传导及促进成花和花性分化的机制加强研究,探索针对荔枝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营养、水分、生长物质及物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95.
996.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济宁辐照中心扩建γ辐照装置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该装置选址基本合理 ,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应用得当 ,对周围环境质量无明显影响 ,综合评价达到优级水平 相似文献
997.
998.
采用300Gy 60Co - γ射线辐照处理‘恢7954’与‘蜀恢527’的回交后代,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杂交水稻新组合‘农丰优2008’。2006-2008年参加浙江省衢州市区试、续试和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熟期适中、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增产潜力大,通过省定以来,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本文对其选育研究过程、品种特点及栽培技术等做了系统的总结,旨在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9.
以苍溪49号×6031人工杂交桑树种子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碱和60Co-γ射线复合诱变,从诱变群体中选择出优良单株培育成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743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新品种川7431具有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叶片大而厚、节间密、高产、优质、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全年平均产叶量33 034.25 kg/hm2,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产20.26%。用该品种桑叶养蚕的试验成绩为:万蚕收茧量19.56 kg,万蚕茧层量4.61 kg,5龄50 kg桑收茧量3.75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提高10.37%、10.43%、8.32%。新品种适合在四川省的平坝、丘陵,特别是容易发生干旱的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000.
外植体及氮源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氮源浓度对甘草(Glycurrihiza uralensis)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比较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最高,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是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的激素浓度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氮源对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较低和较高浓度的氮源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适宜于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最佳氮源浓度为60 mmol·L-1。不同外植体和氮源浓度是影响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