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5篇 |
基础科学 | 4篇 |
8篇 | |
综合类 | 40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17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电子鼻快速检测谷物霉变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26
针对目前我国在谷物的霉变与否的检测上还有一定的滞后性,研制出一套能快速检测谷物是否霉变的电子鼻装置,该装置能快速、准确地分析所测谷物散发的气味,从而判定所测谷物是否霉变。该电子鼻主要由一组厚膜金属氧化锡气体传感器阵列和RBF神经网络组成。用所研制的电子鼻对小麦、水稻、玉米3种谷物进行检测。整个实验过程如下:首先从每个传感器的反应曲线中提取4个特征值,并对所有特征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用常规的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对它们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发现很难将霉变谷物与正常谷 相似文献
62.
疑似草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对疑似嗜水气单胞菌草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通过普通营养琼脂、胰蛋白大豆琼脂及生化试剂等的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后,获得3株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检测3株细菌的基因序列比对确定菌株后,对确定的草鱼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回归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然后采用临床上常用的阿奇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10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16S rRNA通用引物鉴定后确定3种菌株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腐败斯瓦尼菌,确定的嗜水气单胞菌回归试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阿奇霉素对腐败斯瓦尼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其抑菌直径分别为105、95 mm,阿米卡星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腐败斯瓦尼菌这3种菌都较敏感,抑菌直径分别为105、95和93 mm。结果表明,疑似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草鱼有3种细菌感染,其中鉴定的嗜水气单胞菌是致病菌,常用抗生素阿米卡星对3种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仅对腐败斯瓦尼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的是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63.
大气氨(NH3)是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明确和量化农田等排放源对大气NH3的贡献,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农田NH3挥发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之一,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特征可以用来定量溯源大气NH3的来源,但目前对于农田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且农田土壤NH3挥发受土壤性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NH3挥发的δ15N值,进而影响溯源结果。旱地土壤NH3挥发在我国农田NH3挥发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选取我国4个不同区域旱地土壤(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添加尿素后在受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了为期15天的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化学转化法测定了不同区域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的土壤NH3挥发过程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6.14‰~-5.57‰、-31.92‰~-26.31‰、-24.41‰~-3.11‰、-29.17‰~-2.20‰,均值分别为-21.74±1.89‰、-29.31±1.72‰、-19.82±2.04‰、-23.25±2.16‰。不同区域旱地土壤NH3挥发过程δ15N值的特征存在差异,新乡土壤的δ15N-NH3值持续升高,而北票、唐山和林芝土壤的δ15N-NH3值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性质、NH3挥发速率是影响NH3挥发δ15N值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NH3挥发速率和累积损失量与δ15N-NH3值显著负相关;另外,同位素分馏效应对δ15N-NH3值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气NH3的定量溯源提供更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64.
微卫星标记快速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DDBJ数据库中选取已发表的47个泥鳅微卫星标记,在采自湖北省的大鳞副泥鳅群体中进行跨种扩增,发现有44个微卫星标记能在该群体获得扩增产物,另外有3个微卫星标记(即Mac31、Mac63和Mac541)完全不能获得扩增产物。以湖北省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采用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以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在以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完全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因此,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可用来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BRUKER MATRIX-I仪器快速检测和监控大豆油新鲜度及脂肪酸组分的新的检测方法。选择310份大豆油样品,新鲜度指标酸价(AV)、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分分别采用国标的方法检测,并结合近红外光谱进行定量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结果表明:新鲜度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及5种特征脂肪酸模型决定系数R2均接近1 ,其中酸价、过氧化值及亚油酸的模型决定系数R2>0.9,校正均方差(RMSECV)与预测均方差(RMSECP)数值接近,且两者均较理想。同时能够根据脂肪酸组分含量,对大豆油进行掺假鉴别,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模型能够较好地监控大豆油的质量,从而保证原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6.
67.
蚕沙中果胶的分离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海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7,(2)
用蛋白水解酶处理蚕沙,提取的果胶样品色质均达到食品标准。提取过果胶的蚕沙,仍可用于提取叶绿素。100g蚕沙,水抽提所得果胶量平均为0.7440g;草酸──草酸铵缓冲液抽提所得果股量为1.4618g;合并两次所得果胶样品总量为2.2058g,果胶回收率平均为2.21%。用本方法从1t蚕沙中平均可提取果胶约22.1kg。 相似文献
68.
卷叶黄精根中甾体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卷叶黄精根茎的正丁醇萃取物(总甾体皂苷R)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值对照,鉴定化合物Ⅰ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Ⅱ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将化合物Ⅰ进行双相酸水解得到其苷元(化合物Ⅲ),鉴定为薯蓣皂苷元.对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Ⅱ及Ⅲ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及Ⅱ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而化合物Ⅲ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植物病原菌强. 相似文献
69.
[目的]番茄溃疡病是番茄上最严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2010年6~8月在新疆石河子、奎屯等地的加工番茄田问相继发现典型症状的病株和病果.旨在明确引起该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为进一步的防治研究打好基础.[方法]对采集的病株、病果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应用注射法、剪叶法及喷雾接种测定菌株的致病性;通过供试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的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及番茄溃疡病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确定病原的归属.[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对供试番茄都具有致病性,表现为茎秆爆裂,植株萎蔫死亡.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都与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的特征相一致;供试菌株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德国已报道的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菌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6;;特异性引物检测也得到预期目标片段.[结论]因此,将此病害确定为番茄溃疡病,其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 相似文献
70.
甲基硫菌灵标样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用进口甲基硫菌灵样品,采用溶剂萃取,高速离心,重结晶,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离与鉴定,得到其标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