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58篇
  免费   1681篇
  国内免费   3472篇
林业   2676篇
农学   4541篇
基础科学   1679篇
  5562篇
综合类   17023篇
农作物   4164篇
水产渔业   570篇
畜牧兽医   2565篇
园艺   1741篇
植物保护   1690篇
  2024年   252篇
  2023年   730篇
  2022年   1209篇
  2021年   1487篇
  2020年   1502篇
  2019年   1645篇
  2018年   1144篇
  2017年   1781篇
  2016年   2137篇
  2015年   1602篇
  2014年   2435篇
  2013年   2335篇
  2012年   3182篇
  2011年   2845篇
  2010年   2190篇
  2009年   2005篇
  2008年   1711篇
  2007年   1728篇
  2006年   1510篇
  2005年   1345篇
  2004年   969篇
  2003年   840篇
  2002年   661篇
  2001年   679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532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50篇
  1995年   338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68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9篇
  1962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991.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山农710331和潍麦8号)和多穗型(济南17和鲁麦21)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淀粉积累速率(SAR)和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和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等活性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灌溉条件下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旱作栽培条件下两穗型品种间差异变小。旱作栽培宜于增加灌浆前、中期AGPase、SS和SBE的活性,尤其对多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灌浆中后期比多穗型品种具有更强的淀粉合成能力,但对水分较为敏感。用 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淀粉积累过程表明,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积累时间长、速率高,是其淀粉积累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黄淮地区不同粳稻品种株型、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杜永  王艳  王学红  孙乃立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7,33(7):1079-1085
对黄淮稻区的129个粳稻品种(品系)进行了株型、产量和品质的观察测定。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中低产及低产5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占3.1%,低产类型品种占14.7%,其他3类品种占82.2%。超高产水稻品种多为半直立大穗型、叶片挺立,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较高的粒重、结实率和经济系数。优质米品种在高产和中高产类型中较多,在超高产和低产类型中很少。垩白米率高是超高产品种米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淮地区超高产(>12 t hm-2)中粳水稻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即株高1.00~1.08 m,全生育期150~155 d,穗型半直立,有效穗320~340个 m-2,穗长0.17~0.18 m,一次枝梗12~15个,二次枝梗30~38个;每穗160~18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27 g;倒1、2、3叶叶长分别为0.26~0.28、0.35~0.40和0.32~0.38 m,剑叶角度<20º,收获指数>0.50。  相似文献   
993.
利用RIL群体构建了一套包含441个杂交组合的玉米“永久F2”群体,通过253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发现“永久F2”群体的遗传组成与基因频率与F2群体相似,理论上可以代替F2群体进行相关遗传研究。通过两年一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产量及其3个主要构成因子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穗长、穗行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穗长与穗行数和百粒重显著负相关。共定位3个产量QTL、8个穗长QTL,11个穗行数QTL和5个百粒重QTL。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高压静电场技术对食品的作用机理。阐述了静电场技术在食品保鲜、干燥、杀菌和解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95.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cm行距处理下,旗叶在灌浆中后期具有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籽粒产量随行距减小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减小,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因此,适当缩小种植行距,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又称土壤养分状况综合评价法,研究河西灌区施钾对啤酒大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并确定甘肃河西灌区合理经济的施钾量。结果表明固定N、P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后,与不施钾比较。施钾的啤酒大麦的产量增加279~1325kg/hm^2,增幅5.9%~27.9%,千粒重提高0.1~2.8g;钾水平在0~150kg/hm^2范围内,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产量、经济效益、千粒重也随之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说明施钾提高了啤酒大麦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改善并保证了啤酒大麦的品质,合理经济的钾用量为150kg/hm^2.  相似文献   
997.
以东北地区近40年生产上应用的18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依据育成年代分为2000年以来、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和70年代(本文所指70、80、90年代均为20世纪),研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和品质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平均每个年代增长0.841 t/hm2,平均增长率为11.6%,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随年代演进,结实率逐步提高,近3个年代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低于70年代.由70年代至90年代,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1.5%、7.1%、25.9%,而近年来育成的品种出糙率显著下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变化.粒长和长宽比随年代演进呈增加趋势,白度、垩白度、蛋白质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增加,食味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8.
高CO2气调储藏对大米食用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45号大米为试材,定量控制储藏环境中的O2和CO2浓度,研究10℃和30℃条件下,高浓度CO2储藏6个月对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及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10℃、O2浓度8%条件下,高浓度CO2可有效抑制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CO2浓度作用效果20%10%2%,其中20%CO2气调储藏大米的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与初始值相比仅增加了9.39%,显著低于对照(不充气处理);在高温30℃、O2浓度8%条件下,高浓度CO2调控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的效应不显著;在10℃、30℃温度储藏条件下,高CO2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大米的蒸煮品质,抑制大米的加热吸水率,增加米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CO2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其中20%CO2处理在10℃条件下加热吸水率比对照下降了12.71%,米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4.56%。  相似文献   
999.
60Co-γ射线诱变小麦品质突变体的筛选及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德娥  赵平  王敏  张从宇 《种子》2012,31(5):5-10
为了探索小麦品质性状的物理诱变效应,用300Gy的60Co-γ射线辐射小麦品种河科2号的干种子,对M3代234个株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和产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和SSR分子鉴定,以超过均值±2×标准差确定变异株系.结果表明,在M3代群体中,蛋白质含量有13个株系发生正向变异,5个株系发生负向变异;湿面筋含量有8个株系发生正向变异,3个株系发生负向变异;沉降值有6个株系发生正向变异,3个株系发生负向变异;硬度有2个株系发生正向变异,9个株系发生负向变异;产量有5个株系发生正向变异,4个株系发生负向变异.相关分析表明,M3群体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平行变异的趋势.初步筛选出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符合国家强筋小麦标准(蛋白质含量≥15%,湿面筋含量≥35%)的株系8个.经SSR分子标记检测,与控制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存在连锁的2个特异引物Xbarc164和Xgwm161在以上8个变异株系都呈现多态性标记,表明这些株系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基因可能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