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9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1179篇
林业   616篇
农学   799篇
基础科学   2263篇
  1512篇
综合类   2259篇
农作物   239篇
水产渔业   303篇
畜牧兽医   964篇
园艺   185篇
植物保护   22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52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431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基于APDL参数化建模的轴系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提供的PDS模块,以泵轴的几何尺寸、载荷、应力、弹性模量以及强度极限等参数作为随机输入变量,根据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极限状态函数;通过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泵轴参数化三维实体模型,根据实际受载情况,对泵轴进行静应力分析,生成概率分析文件,选用蒙特卡罗有限元方法和拉丁抽样法对泵轴进行可靠度设计,得到比传统设计方法精度高、易于实现的泵轴失效概率及可靠度.以HS1K型碱泵的泵轴为例进行计算,获得了碱泵的应力概率分布特征,在置信度为95%时,该泵的可靠度为99.75%.实践表明,利用ANSYS/PDS模块对泵轴进行可靠性分析,能为生产厂家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12.
为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流量和输出压力,增强自吸性能,采用四片压电振子构建两个工作腔体的新型压电泵结构,即双腔四振子压电泵.在对该新型压电泵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给出了输出流量和输出压力的计算方法,并加工制造了四振子压电泵样机.对四振子压电泵在单腔体双振子、双腔双振子和双腔四振子工作方式下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腔体串联能够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流量和输出压力,双腔四振子压电泵在驱动电压为150 V AC,频率为120 Hz时,最大输出流量为1160 mL/min,而双腔双振子最大输出流量为650 mL/min(138 Hz),单腔双振子最大输出流量为250 mL/min(160 Hz);双腔四振子压电泵自吸高度可达到55 cm.  相似文献   
913.
宫恩祥  黄铭科  张丽  刘三华  杨巍 《排灌机械》2010,28(2):136-139,159
针对碱泵强腐蚀的工作环境和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背开式双"S"形方形前盖板叶轮碱泵的设计方法.采用加大流量系数法,分析了叶轮各几何参数对泵的通过性能和效率的影响,得出双"S"形叶轮有利于高粘性、易结晶或含少量颗粒的介质通过的结论;采用HS-1镍基合金材料,研究其金相组织为奥氏体,保证了碱泵的耐蚀性能,降低了泵的造价;根据工艺要求,采用单级悬臂结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双"S"形叶轮碱泵扬程-流量曲线平稳,无驼峰,实际扬程52.3 m,流量为4 m3/h,效率为16.18%,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碱泵的国产化,为小流量超低比转速泵用于输送高温、强腐蚀、粘性介质泵的设计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14.
Flowmaster在泵站过渡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利用Flowmaster进行泵站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的技术要点,给出了管道、泵组、阀门、空气阀等元件的建模过程,研究了Flowmaster所没有提供的隧洞、调压井等元件的建模方法.通过引入压力修正系数,实现了基于管道模型的隧洞建模.通过修改有限面积水库模型,并组合流入流出系数,实现了调压井建模.结合国内某泵站,采用上述模型进行了过渡过程计算,获得了各工况下管道和隧洞水压力变化情况.针对断电工况的倒流和启动工况的负压,探讨了泵后阀门关闭规律和空气阀布置方案,使倒流得以控制,负压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915.
海水淡化泵水润滑轴承间隙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水淡化高压泵水润滑轴承存在的润滑问题,设计了6种不同轴承半径间隙的水润滑轴承;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建立了滑动轴承内部三维流动水膜数学模型;利用Fluent 6.2进行非结构化六面体/楔形网格划分,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不同轴承半径间隙内水膜的三维流场和同一轴承半径间隙不同偏心距下的水润滑轴承的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轴承内部动压力分布以及流量、承载力、刚度与轴承半径间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水润滑轴承在半径间隙为0.2 mm时性能最佳.模拟结果可以对水润滑轴承的润滑特性进行预测,可为高压泵水润滑轴承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6.
为了提升高压往复泵的设计开发水平,以三缸单作用高压往复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机构的运动分析和部件的受力计算,得到了曲轴的载荷变化规律。在Pro/E中建立了曲轴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三种危险工况下的曲轴强度分别进行了应力分析,获得了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Mises应力在曲轴上的分布规律,详细分析了各应力产生的原因及对曲轴强度的影响,有限元分析计算的结果为高压往复泵曲轴的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17.
寻找安全有效的果实采后防腐、杀菌技术,已成为果实保鲜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阐述国内外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天然果蔬保鲜剂、采后热处理、气体调控、乙烯拮抗和基因工程等保鲜方法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以期为延长果实贮藏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8.
热泵太阳能组合干燥器在龙须菜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采用热泵太阳能组合干燥器对龙须菜的干燥加工应用,实践证明采用热泵和太阳能组合的方式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  相似文献   
919.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现象日益增多,对大气污染的排放控制,成为很多国家刻不容缓的工作。我国也推出了关于柴油机排放限值的规定,同时对现有的柴油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讨论了在柴油机升级喷油泵后,钢索操纵的设计。  相似文献   
920.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reformism: strategies that innovation networks deploy to create changes in their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conducive context for the realization and durable embedding of their innovation projects. Using a case study approach, effective reformism efforts are analyzed in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jector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poultry husbandry system and a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rajectory concerning new ways of co-operation among individual farms to establish economies of scale. The findings reinforce the idea, emerging from a complexity perspective o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s,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s only steerable to a limited extent. Nonetheless, innovation networks can enhance effective reformism by creating tangible visions that serve as vehicles to creat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mobilize support for it, and by employing several kinds of boundary spanning individuals that are able to forge effe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ir environment. Because innovation networks can only partially influence thei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becaus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ctions and random events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nnovation network actors need to continuously re-interpret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move. This constant reflection by the innovating actors on their position vis-à-vis their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dedicated facilitators an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imed at system learning. This implies that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policies should, instead of aiming to fully plan and control innovation, foster the emergence of such flexible support instruments that enable adap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