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54篇
  220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进一步评估种植业化肥投入引发水污染对应的环境影响,本文利用水足迹理论结合统计数据,采用Recipe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法对河北省1995—2014年11个地级市的种植业水污染足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河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施N量和施P量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36.3%、52.5%,1995—2014年间秦皇岛的农作物单位面积年均施N量最高(335.4 kg·hm-2),邯郸的农作物单位面积年均施P量最高(119.1 kg·hm-2);比较1995、2004、2014三年各地市的施肥总量,石家庄农作物N肥施用总量三年均列首位,沧州N肥施用总量增幅最大;邯郸农作物P肥施用总量三年均列首位,承德P肥施用总量增幅最大;近20年石家庄的农作物单位面积水污染足迹(wdf)均值最高(2.350 Ml·H2Oe·hm-2),其次是秦皇岛和邯郸,张家口最低,但秦皇岛的wdf年际增长最显著;比较各地市在1995、2004和2014年种植业区域水污染足迹(WDF),各地市的WDF在三年里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石家庄的WDF三年均值最高,在1995、2004、2014年均处Ⅰ级区,邯郸的WDF均值位于其次,并在2004、2014年升入Ⅰ级区,且2014年邯郸的WDF超过石家庄居全省首位,秦皇岛的WDF增长比例最大,2014年的WDF比1995年增长了77.4%,而石家庄2014年WDF比1995年增长26.7%,在所有地市中其增长比例最小。本研究为河北省分类指导各地市的农业水资源优化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2002-2015年临夏州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夏州2002-2015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5年,临夏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858hm2/人增长至0.4753hm2/人,增长了66.31%。2002-2015年,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从0.2775hm2/人下降至0.2431hm2/人,下降了12.40%,呈下降趋势。临夏州耕地未出现生态盈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由0.0083hm2/人增长至0.2322hm2/人,增长了26.98倍,整个研究时间尺度内生态赤字呈较快增长趋势。表明临夏州农业生产超出了耕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再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关系愈发紧张,引起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加剧,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3.
自1985年以来,伴随着气候变暖以及水旱种植结构的调整,三江平原地区已由雨养农业型向雨养-灌溉兼具型转变,与此同时,其农业水土资源空间配置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于传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内涵,从生产水足迹的研究视角,围绕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测算了三江平原地区4个时期(1985、1990、2000、2010年)广义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进而开展县域尺度上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格局研究。结果表明:4个时期里,三江平原地区总体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均高于东北地区均值(4341 m3/hm2)但低于全国均值(6213 m3/hm2);在空间分布上,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格局呈现出"南北优于东西,边缘优于腹地"的特点,其中,汤原县、桦川县、萝北县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比较合理且相对稳定,宝清县、七台河市辖区、勃利县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多处于较差等级,其他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状况波动较大。未来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策略,既要考虑市场需求,也应因水而异、因地制宜,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科学规划、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系统分析双季稻生产碳足迹构成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固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基于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因素,解析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肥料、灌溉投入以及碳足迹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内容】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67 kg/kg、0.35 kg/kg和0.27 kg/元,随着产量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CH4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双季稻生产碳足迹的66.2%、13.1%和10.9%。早稻和晚稻生产分别有22.4%和36.7%的地块氮肥投入过量,28.4%和33.5%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双季稻种植相比,大规模早稻和晚稻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37.2%。这项研究表明,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 因此,适当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并发展水稻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长江流域双季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5.
2006—2015年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06.
为了了解淮南市生态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为淮南市制定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依据,依据生态足迹模型、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淮南市2007—201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生态赤字逐年增加,淮南市生态处于加剧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议采取以下管控措施: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控制人口规模、提倡低碳生活等途径减少生态足迹,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生产效率等途径提高生态承载力,加强生态教育,加强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7.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陕西省自然资本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通过最新生态足迹三维模型,详细介绍模型概念、计算方法及主要优点,以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来分析陕西省1983-2012年自然资本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从0.68 g·hm-2增至2.36 g·hm-2,生态承载力年均下降3.69%;自1997年进入生态赤字后,足迹深度年均上升9.92%,足迹广度年均下降2.52%;2003年以后,足迹深度与足迹广度逆向变化凸显,2006年以后消耗存量资本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到2012年,陕西省资源再生需要近3 a才能满足1 a的消费需求.此外,三维模型在对多因素影响情况下的区域生态足迹进行评估时,效果优于二维模型.  相似文献   
108.
改进了足迹家族法并应用于甘肃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3年甘肃省生态压力处于中等水平,温室气体(GHG)排放由较低升至中等,水资源压力较高;生态文明建设为中等水平。空间上,生态压力较高的有兰州、白银、嘉峪关,较低的有酒泉、陇南、庆阳、张掖、甘南,其余地区为中等水平;GHG排放较高的是金昌、嘉峪关、兰州,中等的是酒泉、白银和张掖,其余地区较低(临夏为碳汇);水资源压力较低的是甘南、临夏和陇南,中等的是张掖和酒泉,其他9市压力较高;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有甘南、临夏、陇南和张掖,较低的是白银、金昌、兰州和嘉峪关,其余地区中等。  相似文献   
109.
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以2004—2013年共10 a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照,选取了较新的均衡因子,利用NPP(净初级生产力)客观合理地确定了各土地类型产量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引入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发展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四项指标,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2004—2013年晋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减少,生态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生态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有所提高,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为人口总量增加、经济增长带动消费水平提高、能源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以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提高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案例,为经济发展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查阅长沙市统计年鉴,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计算,把生态足迹中涉及的可耕地、林地、河流水域、草地、建设用地、能源提供地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概括为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部分,根据数据资料的获取和实际情况,选取其中22个指标,通过设置均衡因子,进行计算汇总得出长沙市2008—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同时将城市化水平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四个测度,结合长沙市实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7个指标,运用城市化测度模型计算得出2008—2012年长沙市的城市化水平,再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足迹与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得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以期指导长沙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