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0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5篇 |
农学 | 195篇 |
基础科学 | 167篇 |
819篇 | |
综合类 | 882篇 |
农作物 | 22篇 |
水产渔业 | 35篇 |
畜牧兽医 | 167篇 |
园艺 | 14篇 |
植物保护 | 5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68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81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109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干旱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有序发展。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笔者分析各级雨量和雨日及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研究各级雨量和雨日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中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增加)趋势,冬半年各级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2)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3)采用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4)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在偏涝年,各级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正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量和雨日,而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雨量和雨日;在偏旱年,各级降水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负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雨雨量和雨日,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量和雨日。 相似文献
62.
不同降雨状况下渭北旱地春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与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量施氮、降雨变率大和水氮耦合差是渭北旱地春玉米生产中氮肥高效利用的主要难题。构建渭北旱地不同降雨状况下春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分析采用氮营养指数NNI诊断和评价旱地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为实现旱地玉米因雨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郑单958和陕单880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 2016—2017年5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75、150、270和360 kg hm-2, 2018—2019年施氮量调整为0、90、180、270和360 kg hm–2,文中依次用N0、N1、N2、N3、N4表示。其中2016年和2018年降水状况表现为穗期多雨,花粒期干旱; 2017年和2019年降水状况表现为穗期干旱,花粒期多雨,利用4年田间定位施氮试验数据构建并验证2种降雨状况下旱地春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结果表明:(1)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旱地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含氮量,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差异显著。2种降雨状况下春玉米临界氮浓度和地上部生物量均符合幂指数关系,但模型参数之间存在差异(a.穗期多雨:Nc=35.98DM–0.35;b.穗期干旱:Nc=35.04DM–0.23)。模型拟合的植...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观测降水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了南通市4个台站2018年4月—10月份的DCS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和SL3-1型翻斗雨量传感器观测的降水数据,分析两者观测的日降水量和降水总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在选取的观测样本中,以人工观测的降雨日数为参考,称重传感器的平均一致率为91.2%;以翻斗传感器观测的降雨日为参考,称重传感器的一致率为94.5%。称重传感器观测的累积降水量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累积降水量相对平均误差为-1.55%,符合中国气象局规定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的规范要求。在分析日降水量方面,发现称重传感器比翻斗传感器观测量平均偏小0.29 mm;有明显性降水时,两者在日降水量等级判别上基本一致。称重传感器观测的数据小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数据概率要高,两种传感器观测的差值分布较为一致。称重传感器在捕捉微量降水的能力不比翻斗传感器差,甚至更好。称重传感器观测的日降水量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日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99826,达到0.01显著相关的水平。 相似文献
64.
极端高温处理对鸡冠花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极端高温处理对鸡冠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与变异的影响,采用57~61℃处理鸡冠花的种子,然后播种让其生长、开花,观察其整个生长史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处理20min内,鸡冠花种子能够忍受的极端温度范围是57~60℃。经过不同高温和不同时间处理的鸡冠花种子抗病性都不同程度的下降,易患立枯病。高温处理对花色、花型的变异影响不大。高温处理过的鸡冠花种子萌发后,小苗长势明显比对照的慢,且参差不齐。高温处理未能得到有利的变异。 相似文献
65.
The impact of extreme events (such as prolonged droughts, heat waves, cold shocks and frost) is poorly represented by most of the existing yield forecasting systems. Two new model-based approaches that account for the impact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n crop production are presented as a way to improve yield forecasts, both based on the Crop Growth Monitoring System (CGMS)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 first approach includes simple relations – consistent with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of the most generic crop simulators – to explicitly model the impact of these events on leaf development and yield formation. A second approach is a hybrid system which adds selected agro-climatic indicators (accounting for drought and cold/heat stress) to the previous one. The new proposed methods, together with the CGMS-standard approach and a system exclusively based on selected agro-climatic indicators, were evaluated in a comparative fashion for their forecasting reliability. The four systems were assessed for the main micro- and macro-thermal cereal crops grown in highly productiv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workflow included the statistical post-processing of model outputs aggregated at national level with historical series (1995–2013) of official yields, followed by a cross-validation for forecasting events triggered at flowering, maturity and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With the system based on agro-climatic indicators,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s were limited to microthermal crops grown in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s (i.e.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mainly driven by rainfall distribution). Compared to CGMS-standard system, the newly proposed approaches increased the forecasting reliability in 94% of the combinations crop × country × forecasting moment. In particular, the explicit sim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extreme events explained a large part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up to +44% for spring barley in Poland), while the addition of agro-climatic indicators to the workflow mostly added accuracy to an already satisfactory forecas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66.
67.
研究旨在应用衢州市1972—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衢州市历年水稻产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东京气候中心海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7月异常低温年出现的规律、对水稻产生的影响与前期海温的相关性,采用用天气学方法分析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7月异常低温对水稻减产具有明显作用;7月异常低温年仅出现在多雨年内,与前期4—7月太平洋相关海域海温存在明显负相关,根据前期海温特征可提前1~3个月对7月异常低温进行预测,环流具有亚洲区极涡偏强,南亚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东,东亚夏季风偏弱,在高度距平场上表现为新地岛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68.
为了分析强El nino 衰减年(1998 年和2016 年)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成因,提高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测能力。采用松花江流域97 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物理诊断方法分析1998 年和2016 年夏季降水异常成因。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强El nino 事件的结束时间和强度还不能确定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变化,还需要考虑中高纬环流及其大气内部的自身演变过程,例如东北冷涡的强度和发生时间,欧亚中高纬环流阻高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海温、副热带系统和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给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带来的影响,从多因子角度诊断和预测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从而提升预测水平,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0.
研究通辽市气象因子对红薯种植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通辽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薯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对气象因子与红薯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日照时数与红薯产量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837,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红薯产量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根返青期外,其他发育期与全生育期的积温变化特征近似,相关系数均在0.788以上;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全生育期变化特征一致;仅薯块膨大期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6。热量和光照条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是红薯种植的限制因素,降水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