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13篇
  182篇
综合类   270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47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801.
【目的】以先前研究所获得的8个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检测目标,分析其优势基因型在大口黑鲈选育群体中的分布数量,探索生长相关分子标记应用于大口黑鲈基因聚合育种的潜在可行性.【方法】采用STR基因分型技术对大口黑鲈‘优鲈1号’F2、F3、F5和F6选育群体的生长标记基因型进行检测,8个生长标记中含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IGF-I、POU1F1、PSSⅢ和MSTN基因上)和4个微卫星位点(分别是JZL60、JZL67、MisaTpw76和MisaTpw117).【结果和结论】试验鱼所含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6个,F2、F3、F5和F6选育群体中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平均数量依次为2.12、2.70、2.90和3.08,呈现逐代递增趋势;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数量与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呈同步递增趋势,说明人工选育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802.
运用多变量分析、富集因子及地累积指数法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污染评价进行了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Be、V、Co、Ni、Cu、Cd、Pb的含量,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As、Hg含量,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土壤所含矿物质成分。结果表明,除As外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北京市土壤元素背景值。XRD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的矿物质成分相似,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方解石。多变量分析(主成分、聚类、相关性分析)表明,Cu、Cd、Pb和Hg为人为源,主要来源于矿产的开采或运输过程;Be、V、Ni和Co来自混合源,即矿产开采过程和土壤背景;As为自然源,来自于岩石矿物的风化、侵蚀及土壤母质。富集因子法及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Cd、Pb、Hg污染较严重,受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而Be、V、Co、Ni轻微污染,As无污染。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多变量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3.
为探究冬油菜替代种植技术在我国华北地区镉(Cd)、铅(Pb)污染农田土壤中的适用性特征,本研究在河南省济源市Cd、Pb污染农田开展田间试验,选用冬油菜(Brassica napus)秦油1号和三月黄为供试植物,在不同大气沉降和土壤污染程度条件下研究两种供试油菜不同部位中Cd、Pb含量及富集量,油菜对土壤中Cd、Pb的去除率,以及菜籽油和饼粕中Cd、Pb含量。结果表明,秦油1号油菜生物量普遍高于三月黄。三月黄油菜对Cd富集量较高,达9.469 g·hm-2,秦油1号对Pb富集量较高,达53.856 g·hm-2,整体上两种油菜对土壤中Cd的去除率(0.081%~0.843%)高于对Pb的去除率(0.000 6%~0.074 3%)。在大气沉降程度较低但土壤污染严重的试验区,两种油菜吸收的Cd均集中在茎部,Pb集中在根部;而在大气沉降程度较高的试验区,不同的土壤污染程度下,油菜将吸收的Cd、Pb更多富集在荚部。在常规物理压榨和丁烷低温萃取两种不同制油工艺处理下,菜籽毛油和饼粕中Cd、Pb含量均较低,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菜籽油可安全食用,油菜饼粕可作...  相似文献   
804.
降解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长期施用长残留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土壤,采用高压富集的方法,从两种培养液中共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对此3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菌株X为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菌株Y为海球菌属(Marinococcus);菌株Z为酸单胞杆菌属(Acidomonas);菌株X、Y和Z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30、30和35℃;菌株X和Z在中性偏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Y在偏碱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X、Y、Z生长最适合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5%、1%和0.1%;菌株Y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10 mg a.i.·L-1,菌株X和Z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20 mg a.i.·L-1。  相似文献   
805.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6.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茶园茶树及对应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研究茶树各部位及土壤中铜的分布特征,以富集系数(BAF)为指标对茶树吸收累积铜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与树体铜含量分别为(10.65±0.68)mg/kg和13.85 mg/kg;茶园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分别为17.09~89.33 mg/kg和2.72~12.28 mg/kg;树体各部位铜含量和分布率为侧根>叶片>主根>生产枝>骨干枝,其中根系及叶片吸收累积铜占树体的49.87%和22.28%;不同茶园茶树的各部位铜含量、铜分布率及富集系数等均差异明显;不同茶园的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及铜利用率(PBC)均差异明显;茶树体、叶片、主根、侧根铜含量与土壤铜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07.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纯化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文章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纯化方法,并对各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前景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08.
人工林林下植被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长沙市郊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植被对土壤12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在大量元素中,杉木林、樟树林和湿地松林林下植被的富集系数顺序为:N>K>Ca>P>Mg,枫香林中为:K>N>P>Ca>Mg;在微量元素中,Cd在各林分中的富集系数均为最高,樟树林中Pb的富集系数最低,其他3种林分Fe的富集系数为低.总体来说,林下植被的富集系数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809.
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选择19个样点,将每个样点近20年(1979-1998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分为两组,一组结合当地水稻生态试验或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用于CERES Rice模型中遗传参数的调试,另一组用于检验该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通过对未来气候变率变化(ΔCV)的3种假设并利用WGEN(天气生成器),将每个样点基于3种平衡GCM(大气环流模型)的CO2倍增气候变化情景文件改进为兼顾气候及其变率变化(CC+ΔCV)的9种情景文件。在上述各情景文件下分别运行CERES Rice,并将模拟结果与本底气候 (Baseline)下的模拟值进行比较,再结合蒸散比(β)和产量波动系数等算法,评价了CO2有效倍增时CC+ΔCV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2有效倍增时,随着ΔCV的增大,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高温热害将愈演愈烈,早稻和晚稻受低温威胁将显著减轻;水稻生长季内干湿状况较目前无明显差异,但季节性干旱和暴雨的发生频次呈增加之势;研究区域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生育期均明显缩短,ΔCV增大对生育期无显著影响;不论是单、双季稻,还是灌溉或雨育水稻都显著减产,其中中游稻区的减产幅度大于下游稻区,单季稻和晚稻的减产幅度大于早稻,UKMO、GISS情景下的减产幅度大于GFDL情景;研究区域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进一步减产,且稳产性变差,但良好的灌溉条件可以减缓水稻产量的年际波动。  相似文献   
810.
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对土壤中镉(Cd)元素累积和富集的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宜长株潭地区种植的低积累Cd玉米品种。结果表明:18个玉米品种茎叶Cd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5个玉米品种茎叶的Cd含量超过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要求,超标率为83.33%;籽粒Cd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有5个玉米品种(先达901、庆农13、祥玉88、祥玉10号、新中玉801)的籽粒Cd含量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不能食用,占供试品种的27.78%;18个玉米品种茎叶Cd的富集系数为0.28~2.72,籽粒Cd的富集系数为0.03~0.30,籽粒Cd的转运系数为0.03~0.28,均小于1,说明玉米对土壤Cd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茎叶向籽粒转运Cd的能力较弱,导致玉米籽粒对Cd的富集能力较低。根据玉米产量、田间倒伏以及籽粒Cd积累情况,初步筛选出3个适宜长株潭地区种植的低积累Cd玉米品种豫丰玉88、福科07、大天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