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2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689篇
林业   571篇
农学   726篇
基础科学   516篇
  943篇
综合类   2563篇
农作物   370篇
水产渔业   358篇
畜牧兽医   810篇
园艺   152篇
植物保护   44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436篇
  2012年   545篇
  2011年   542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明小麦种子在不同收获期下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变化.[方法]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对3个不同收获时期的春小麦种子在100;相对湿度和41℃条件下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时间分别为0、2、4、6、8d,测量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幼苗干鲜重等指标.[结果]不同收获期下老化2d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从第4d开始,随着老化时间增长,各相关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老化第8d时,种子的发芽率最低降至60.33;.[结论]采用种子活力指数结合主要农艺性状可有效评价不同人工老化处理对不同收获期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人工老化处理这一措施结果显示种子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温高湿胁迫伤害较轻,老化的时间越长,种子受到的伤害越深,劣变越快.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污染河水黑臭缺氧、NH4^+—N含量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漂浮载体悬挂弹性生物膜填料+水生植物并辅以人工微曝气系统”的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以漂浮植物水芹为例研究了系统中水芹对N、P的吸收特性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水芹的生长其生物量干重显著增加,生长80d左右时总生物干重在2497.2—3144.4g·m^-2之之间,上、下部生物量比平均为13.4。不同部位水芹N、P的含量不同,总的趋势为含N量叶〉根〉茎,含P量茎〉根〉叶。不同生长时间水芹N、P含量及其吸收速率不同:随着水芹的生长,组织内N、P含量逐渐降低,N的吸收速率总趋势为60-80d〉35-60d〉1-35d,P的吸收速率总趋势为35-60d〉1-35d〉60-80d。而随着水芹的生长吸收N、P的总量却在逐渐增加,吸收N的总量从17.69g·m^-2增加到61.66g·m^-2,吸收P的总量从4.99g·m^-2增加到13.55g·m^-2,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生物量和N、P的含量。水芹对N、P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上部,分别占N、P吸收总量的92.2%-93.4%、92.5%~93.1%。水芹生长35、60、80d时,吸收N量占系统TN去除量的比率分别为4.50%、6.06%和6.87%,水芹对P的吸收量分别占系统去除P总量的18.53%、26.82%、22.00%。水芹对N、P的吸收仅是微曝气生态浮床净化系统去除N、P的一个途径,但水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93.
植物叶片润湿性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叶片的润湿性表现了叶片对水的亲和能力,叶片上润湿的一层水膜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片截流降水有重要的影响.测定了陕西省境内34种植物叶片对水的接触角,初步探讨了叶片润湿性的一些特征.所研究植物叶片正面的接触角为O°~140°,平均85.4°.接触角大于95°不润湿的植物占到测定总数的31.4%;小于85°润湿植物中占到51%以上;而介于润湿与不润湿之间的物种占17.1%.叶片的正面和背面的润湿性具有一定水平的差异.叶面角质与腊质的比例对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叶片上附属物的多少也会对润湿性产生影响,附属物愈多,润湿性愈差;人为去除附属物可以极大地增加叶片的润湿性能.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和叶脉通过影响叶片的粗糙程度来影响叶片的湿润性.  相似文献   
99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黑龙江省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的方法要求较高。该文对黑龙江省农机化作业水平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在传统预测模型灰色GM(1,1)模型、平滑预测模型和回归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础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组合,建立了灰色神经网络、平滑回归神经网络等组合预测模型,并预测了黑龙江省2008~2015年的农机化耕、种、收、植保、灌溉作业水平。结果表明,新的预测方法拟合精度高、有效、可行,为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黑龙江省机耕、机播、植保作业水平很高,但是机收作业水平不高,机械化灌溉是主要的瓶颈,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当量比对猪粪空气气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是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的主要途径,热化学处理技术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试验采用自主设计制造的流化床反应器,对猪粪展开以空气为气化剂的气化研究。该文主要考察了当量比(ER)对气化过程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ER对气化过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ER的改变直接影响反应器内流化气体的流动速度,对反应器内温度场分布产生显著影响,随着ER的提高,使氧化还原区和高温区向反应器上部移动。ER值升高,固体得率减小,对热解气化有利,但ER值过大,使液态产物增加,对气化过程不利。燃气热值随ER值升高而降低,碳转化率随ER值升高而升高,ER值对气化效率的影响呈波动特性。猪粪气化的ER调节范围应该在0.25左右。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反应器内温度分布情况、气体输出情况和反应器内的物料流化状况等对ER的作适当调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96.
滴灌施肥机灌水与施肥均匀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滴灌施肥机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灌水流量和溶液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水力要素对灌溉均匀性的影响,该文以荧光示踪剂溶液模拟肥料,并以比例混合泵滴灌施肥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均匀采样的试验方法分析其灌水和施肥均匀性。结果表明:比例混合泵施肥机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灌水和施肥均匀性都很好,但在施肥过程中存在施肥滞后时间和停肥延时时间,这两个时间决定施肥机灌溉的最小时间及最佳施肥方式,同时受这两个时间的影响,选择不同滴灌施肥测试时间得到的施肥均匀性分析结果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997.
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今  秦冬梅  马隆喜 《草业学报》2004,13(2):118-122
根据改进的m*=α′ β′m 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m*/m)的时序动态表明,蝗蝻初期呈均匀分布,盛期呈聚集分布,成虫期为均匀分布.在测报和防治中,混合种群的理论抽样数为20~40个样点.  相似文献   
998.
结合当今世界环保趋势对制冷剂使用的要求,阐述了关于某些制冷剂的最后禁用期限、替代、过渡和禁用制冷剂的回收利用,并提出了对中国有关制冷剂替代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烟草赤星病叶斑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条件下研究测定烟草赤星病叶斑扩展规律,结果表明,温度(T)和保湿时间(H)是影响赤星病叶斑扩展的2个主要因素。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保湿时间延长赤星病病斑面积增大,病斑面积增长一般可持续60h。在12~40℃的温度范围内,烟草赤星病叶斑均可扩展,在同一保湿时间内,12~36℃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病斑扩展率(IP)增大,36℃以后则开始下降。2个品种的病斑面积扩展百分率与温度、保湿时间及其互作具有线性关系NC89SQRT(SQRT(IP))=0.4971-0.00003128×T2×H+0.006659×T×H-0.00006694×T×H2;中烟99SQRT(IP)=0.08099+0.02003×T×H-0.0001078×T×H2-0.002005×H2  相似文献   
1000.
Campylobacter, a major zoonotic pathogen, displays seasonality in poultry and in humans. In order to identify temporal patterns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rmophilic Campylobacter spp. in a voluntary monitoring programme in broiler flocks in Germany and in the reported human incidence, time series methods were used. The data originated between May 2004 and June 2007. By the use of seasonal decomposition, autocorrela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 it could be shown that an annual seasonality is present. However, the peak month differs between sample submission, prevalence in broilers and human incidence. Strikingly, the peak in human campylobacterioses preceded the peak in broiler prevalence in Lower Saxony rather than occurring after it. Significant cross-correlations between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prevalence in broilers as well as between human incidence, monthly temperature, rainfall and wind-force we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to quantify the transmission of Campylobacter from broiler to humans and to include climatic factors in order to gain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epidemiology of this zoonotic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