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0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1篇 |
农学 | 30篇 |
基础科学 | 160篇 |
191篇 | |
综合类 | 301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14篇 |
畜牧兽医 | 32篇 |
园艺 | 19篇 |
植物保护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61.
目的 探讨中药脑泰方对大鼠脑缺血后血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正常对照组,B假手术组,C MCAO模型组,D脑泰方组;,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计分、脑梗死体积;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大鼠脑组织中VEGF、Ang-1及An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神经功能缺失计分及TTC染色显示脑泰方组脑缺血情况缓解;大鼠脑缺血后VEGF、Ang-2的表达水平增高,脑泰方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Ang-1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脑缺血后呈下降趋势,脑泰方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VEGF、Ang-1和Ang-2共同协调作用促进血管生成,中药脑泰方在脑缺血损伤后治疗血管新生样作用中发挥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62.
863.
864.
猕猴桃品种枝条组织结构与抗溃疡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9个猕猴桃品种(金魁、79-3、79-1、79-5、秦美、华美2号、海沃德、美味硬、中华软)的一年生枝条皮孔及其显微结构进行解剖构造的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枝条的皮孔密度和长度差异显著,并且与品种抗病性成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O.8978^*和O.9278^*。不同品种间枝条的显微细胞结构特征差异有一定的显著性,与品种抗病性可能相关。发病高峰期,各品种枝条皮孔相比病害始发期均有在数目及大小上增加的现象。但增幅不明显,品种间增幅存在差异。可以把枝条皮孔的密度及长度作为抗溃疡病的形态结构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865.
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农田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长期施肥可改变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等有机物输入土壤的种类和数量,间接使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本研究旨在分析紫色土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及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对农田土壤肥力特征响应的敏感程度。【方法】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取样点,采用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湿漏斗法(Baermann)和手拣法对紫色土农田6种施肥方式,即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NPK)、单施有机肥(OM,猪粪)、有机肥-化肥配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化肥配施(RSDNPK)的线虫、蚯蚓和甲螨进行调查,并对土壤性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个体数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OMNPK、RSDNPK)中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NPK(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总个体数在秸秆还田施肥方式(RSD、RSDNPK)中最高,其中RSDNPK施肥方式中总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方式(P<0.05)。统计分析显示,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速效钾(AK)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分别解释了土壤肥力差异的78.03%、80.82%和50.86%,较好的解释了土壤肥力主要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特征。【结论】有机肥的添加有助于线虫、蚯蚓和甲螨的生存和发展,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对3类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秸秆与化肥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动物总个体数。3类主要土壤动物可以指示一定的土壤肥力特征(有机质含量),但不能量化土壤肥力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66.
吊杯式移栽机具有成穴、移栽一次性完成,可以覆膜作业等优点,已成为移栽作业中使用较多的移栽机械。吊杯式栽植器为吊杯式移栽机的主要作业部件,不同形状吊杯能影响移栽机的膜上成穴性能及栽植品质。借助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及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RecurDyn,耦合仿真分析两种不同形状的吊杯在栽植频率为72株/(min·行)时的撕膜大小,仿真结果得出圆锥形吊杯的成穴性能优于锥形吊杯,锥形吊杯形成的膜口纵向尺寸为105.37 mm,圆锥形吊杯形成膜口纵向尺寸为101.26 mm;最后通过室内台架试验,检验两种不同形状吊杯的栽植机构的膜上成穴性能,并验证EDEM RecurDyn耦合仿真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仿真试验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趋势一致,锥形吊杯的膜口纵向尺寸约为130.58 mm,圆锥形吊杯的膜口纵向尺寸约为121.40 mm,证明所采用EDEM RecurDyn耦合仿真研究吊杯式栽植器成穴特性的方法是可行的,就地膜的损伤程度而言,圆锥形吊杯的膜上成穴性能优于锥形吊杯。 相似文献
867.
施氮后蚯蚓对植物吸氮及微生物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尿素施用后蚯蚓对植物吸氮量及微生物固氮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材料,对比有、无蚯蚓作用下15N标记的尿素施入后植物氮素含量的差异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对植物进行取样测定,发现不同处理间植株氮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接种蚯蚓的处理增加了植株生物量,进而导致蚯蚓作用下的植株总吸氮量提高了约30.8%。从分配比例上看,接种蚯蚓显著增加了植物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却显著降低了植物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处理的全氮(TN)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中来源于肥料的氮却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降低,且接种蚯蚓使其下降速度更快。微生物生物量氮(M BN)先下降后上升,且接种蚯蚓处理的MBN含量在试验初期(第5d)与试验末期(第30d)较高,但MBN中固定的肥料氮含量始终低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试验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 ON)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与MBN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处理的铵态氮(N H4+-N)含量降低,硝态氮(N O-3-N)含量则差异不显著。综上,蚯蚓可通过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形成氮素缓冲库,从而促进植株对土壤氮而非尿素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868.
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6年稻麦轮作系统中,研究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基础呼吸)及群落功能多样性(BIOLOG单一碳源利用指纹方法)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CK)、秸秆表施(M)、秸秆混施(I)、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ME)、秸秆混施且接种蚯蚓(IE)。不同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活性和群落碳源利用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均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秸秆表施并接种蚯蚓导致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降低,而在秸秆混施下则均升高;BIOLOG碳源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在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69.
870.
采用5、10、20倍稀释的蚯蚓提取液处理肉样,以灭菌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温度(4.0±0.5) ℃冷藏保存,根据贮藏期间肉样的感官指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pH值及持水性的变化评价蚯蚓提取液对肉样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蚯蚓提取液对温度(4.0±0.5) ℃冷藏保存的鲜肉有较明显的保鲜效果,15倍和10倍稀释液处理的猪肉保鲜期至少分别达14 d和21 d,5倍稀释液处理的猪肉保鲜期至少达28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