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8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林业   584篇
农学   966篇
基础科学   434篇
  1079篇
综合类   2863篇
农作物   363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468篇
园艺   179篇
植物保护   95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555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保水剂种类和用量对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香气质量的影响,以德雪3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保水剂种类(SAP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自制保水剂TS-PAA)与用量(2、4、6 g·株-1)下的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使用保水剂可有效提高雪茄烟生长发育前期(45 d以前)氮代谢强度,加速氮素营养向烟碱的转化与积累,削弱后期(60 d以后)氮代谢强度,使烟碱的积累程度明显减弱,75 d时各处理的烟碱含量较对照均有大幅度下降,以TS-PAA 2 g·株-1处理降幅最大,为32.26%。2)使用保水剂能加速中后期(45 d以后)碳代谢进程,促进雪茄烟叶中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其中以TS-PAA 4 g·株-1处理增幅最高,较CK增幅分别为327.28%、80.51%、79.54%,糖碱比增幅161.90%,两糖比(还原糖/总糖)均维持在0.9左右。3)使用保水剂还能显著延迟叶片衰老,提升烟株的抗旱能力,促进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积累。4)在干旱协迫条件下,保水剂的使用有利于促进雪茄烟...  相似文献   
82.
利用PEG鉴定烤烟品种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浓度的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烤烟品种K326和红花大金元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PEG的浓度为20%时,两烤烟品种均不能正常萌发生长。当PEG浓度在12%~16%之间对不同烤烟品种进行抗旱性筛选鉴定较为有利。在该PEG浓度范围内进行干旱胁迫处理,K326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耐脱水力等干旱敏感指标上均明显高于红花大金元。研究表明,PEG浓度为8%左右,K326的一些萌发和生长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3.
利用石羊河流域2000-2016年卫星遥感数据和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沙尘暴资料,使用一元回归趋势法、线性倾向率、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植被覆盖与沙尘暴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关系,探讨其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植被轻微增大,NDVI以每年0.000 9的速度增大,200...  相似文献   
84.
干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气候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之一。区域环境干旱化趋势的研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及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在植被温度条件指数(VTCI)的基础上对克里雅河流域进行干旱监测。结果表明:2005-2010年研究区整体上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由北向南干旱趋势依次增强。其中,南部山区2005年VTCI值为0.696 4,到2010年VTCI值为0.486 4,其变化相差-0.210 0,旱化趋势较为严重;研究区中部的VTCI相差值分别为0.071 3和0.042 6,表现为有轻微干旱程度减弱趋势,变化不明显;北部地区即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的VTCI值从2005年的0.121 0减少到2010年的0.075 4,VTCI相差-0.045 6,呈轻微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85.
近20年来陕西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焦俏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67-71,75
利用陕西省中部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2-2010年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作物主要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有不断缩短趋势,变化速率约为每10a缩短2.96d,各个站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减少的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凤翔站变化趋势较为显著(显著性达0.05水平);冬小麦其它各生育阶段也都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播种-出苗、返青-拔节、拔节-抽穗、返青-成熟阶段呈缩短趋势,抽穗-乳熟、乳熟-成熟、播种-越冬阶段呈延长趋势,其余生育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该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呈较一致的延长趋势(显著性超过0.05),增加速率约为4.29d/10a,延长的时间主要在播种-三叶、七叶-拔节、乳熟-成熟阶段,其余生育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6.
西宁市降水量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水是西宁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研究其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对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作用。选取西宁市西宁站、大通站、湟中站和湟源站4个气象站1960-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滑动平均值法、线性倾向率法和M-K秩次相关法探究了西宁市降水量变化特征与突变点,并建立均生函数模型,对未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西宁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降水量年际变化不明显,4个站年降水量Cv值均为0.15~0.20;降水量的丰枯变化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全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均未达到90%显著性水平。从全年趋势统计来看,只有西宁站降水达到了99%的置信水平,并且全年降水量微有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点,未来10a全市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7.
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30个气象观测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1980-2009年黑龙江省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揭示黑龙江省近30a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10a,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升温最快,其中又以1月份升温最快(0.86℃/10a);(2)年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夏、秋2个季节降水减少显著;(3)年均温增温幅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趋势;年降水量减少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88.
A dried soil layer (DSL) formed in the soil profile is a typical indication of soil drought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or poor land management. The responses of a soil to drought conditions in water-limited systems and the impacts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se processes are seldom known due to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data on soil water content (SWC) in the soil profile. The occurrence of DSLs can interfere in the water cycle in soil-plant-atmosphere systems by preventing water interchanges between upper soil layers and groundwater. Consequently, a DSL may limit the sustain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e.g., reveget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tc.)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nd in other similar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impacts of soil type, land use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climatic regions (arid, semiarid, semihumid) of the Loess Plateau. A total of 17,906 soil samples from 382 soil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to characterize DSLs across the Plateau.Spatial patterns of DSLs (represented by four indices: (1) DSL thickness, DSLT; (2) DSL forming depth, DSLFD; (3) mean SWC within the DSL, DSL-SWC; and (4) stable field water capacity, SFC)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climatic region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limatic conditions when assessing DSL variations. The impact of land use on DSLs varied among the three climatic regions. In the arid region, land us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DSL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he semiar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P < 0.05). The development of DSLs under trees and grasses was more sever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han in the semihumid region. In each climatic region, the extent of DSLs depended on the plant species (e.g., native or exotic, tree or grass) and growth ages; while only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he DSL-SWC and SFC (P < 0.001)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oil type. The DSL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related to the climatic region and the soil texture, which both followed gradients along the southeast-northwest axis of the Plateau. Optimizing land use can mediate DS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emiar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in similar regions elsewhere. Understanding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DSLs at the regional scale enables scientifically based policies to be made that would alleviate the process of soil desiccation and sustain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resto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se results can also be useful to the modeling of the regional water cycle and related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9.
为揭示三唑磷农药在水稻中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两个品种水稻(内2优6号和秀水09)不同组织部位中三唑磷分布和动态趋势。水稻抽穗前,经不同浓度三唑磷(2250、4500mL·hm-2)处理一次,分别于0、1、3、7、14、21、60d测定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等部位中三唑磷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施药后第21d,2种水稻品种叶片中三唑磷的降解率均大于95%;水稻茎秆、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其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出现最高浓度的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施药后第0、0、1~3和21d,进一步表明,水稻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叶片中相应过程具有一致性,而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其在叶片和叶鞘中相应过程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结合实际生产,水稻抽穗前应严格控制三唑磷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相似文献   
90.
锡林浩特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锡林浩特市50a(1961-2010)日照时数以及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和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其变化趋势,利用滑动T检验法和累积距平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变分析,并根据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变化趋势及其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的对应关系对日照时数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90年代,年均日照时数呈持续增加趋势,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1世纪后,年均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四季中夏季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各季日照时数偏少期为20世纪60-70年代,偏多期为80年代-21世纪初;各月日照时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最多的为8月;年日照时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季日照时数发生突变是导致年突变的原因,尤以春季和夏季最为显著;云量是决定日照时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日照时数增加还与夏季、冬季水汽压以及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