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6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728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632篇
基础科学   484篇
  1070篇
综合类   2318篇
农作物   262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187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56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探讨磷硫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硒的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为生产富硒小麦或合理调控小麦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磷、硫水平,在小麦成熟期测定产量及植株各部位硒含量。结果表明:硫磷的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S0.1P0.4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最高。除颖壳外,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S0P0处理。不论施硫与否,施磷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根向茎叶、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还会减小籽粒的硒分配。单独施硫会降低植株的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根向茎叶、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低硫处理能增加小麦籽粒的硒分配,高硫处理则降低了籽粒的硒分配。S0P0.2处理能显著提高籽粒硒累积量,而高浓度的磷硫配施会降低籽粒硒累积量;S0.1P0和S0.1P0.2处理籽粒硒分配较大,分别是45.3%和44.8%。因此,硫磷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低硫(S0.1)高磷(P0.4)处理增产最显著。低硫(S0.1)低磷(P0.2)处理能更有效地增加植株硒累积量,增强硒在籽粒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72.
为探明安徽省直播冬油菜种植中适宜的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和施氮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尿素不同用量及等氮量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氮肥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成株率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180)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CRU180)在生育中后期能有效提高直播冬油菜密度。施氮量24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240)角壳和茎秆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增加,籽粒分配比例减少,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不增反降,较CRU180和N180分别降低2.87%和9.67%。各施氮处理中,N180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增产7.53%~82.15%。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相比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U180),CRU180和N180显著增产8.53%和16.69%,籽粒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8.80%和16.0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11.68%和14.30%,氮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12.53%和24.46%,氮素生理效率增加0.74%和9.13%,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8.59%和16.76%。综合本试验直播冬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来看,合理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品种可以有效增加直播冬油菜的成株率和氮素累积量,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施氮量18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均能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双向提升。考虑到直播冬油菜轻简化发展大趋势,建议采用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究苗后除草剂不同施用时期对北方冬油菜田间杂草的防控效果及其对冬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甘蓝型冬油菜天油2266和白菜型冬油菜天油H614为试验材料,选用对冬油菜安全的苗后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设置4个喷施时期处理,于2018-2019年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后不同时期喷施苗后除草剂,甘蓝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总数较对照减少57.54%~92.56%,杂草总鲜重较对照降低75.40%~97.48%,第2时期(3月25日)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354.50kg/hm2;白菜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55.91%~92.02%和37.17%~97.46%,产量较对照增加2.29%~16.77%。因此,在冬油菜大量返青但未封行前施用苗后除草剂,可显著防控田间杂草并增加冬油菜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4.
采用超声波结合复合酶液对高山油菜花粉进行破壁预处理后,以95%的乙醇提取花粉中黄酮,研究提取温度、时间和固液比对破壁高山油菜花粉黄酮得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酶解处理时间60 min即可使油菜花粉破壁率达到90%以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5 ℃,时间2 h,料液比1∶35 (g/mL),此时高山油菜花粉黄酮得率高达7.65%。  相似文献   
75.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均有利于马铃薯的出苗生长、提高薯块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35.77%、稻草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17.18%;此外,地膜覆盖栽培的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76.
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静海县良种场内面积为4400m2的冬小麦田作为试验区,采用规则格网采样,按照10m×10m设置格网,共设52个采样点,通过GPS手持机确定点的位置,利用土壤温湿度检测仪测定了各个采样点0~20、20~40cm二个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利用ARC/INFO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了试验区土壤温度和水分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其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确定冬灌的最佳灌溉时机和灌溉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麦棉套种共生期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1式和4-2式2种麦棉套种方式的条件下,在防雨棚内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麦棉共生期间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棉共生期间土壤水分显著影响了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冬小麦籽粒中含水率、沉降值、蛋白质随土壤水分增加而降低;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2种套种方式均以70%土壤含水量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土壤水分升高或下降都会降低产量;3-1套种方式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4-2式。  相似文献   
78.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关中地区土壤温度与植被指数下的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设置秸秆还田下的5种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量SN200(200 kg·hm-2)、优化施氮量SN150(150 kg·hm-2)、60%优化施氮量SN120(120 kg·hm-2)、50%优化施氮量SN100(100 kg·hm-2)以及不施氮肥SN0(0 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RS随生育期推进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同时添加氮肥促进了RS排放。各处理观测期内RS的均值为:SN200(3.68 μmol·m-2·s-1)>SN150(3.40 μmol·m-2·s-1)>SN120(3.06 μmol·m-2·s-1)>SN100(2.70 μmol·m-2·s-1)>SN0(2.21 μmol·m-2·s-1)。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差异明显,反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N200>SN150>SN120>SN100>SN0,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土壤温度显著影响了RSP<0.01),土壤湿度与RS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和植被指数均与RS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多种模型评估,建立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壤温度的最佳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显著高于基于土壤温度的单因子模型,模型精度可达到0.6以上(n=120)。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播期、播量、土壤类型、品种等因素对春播条件下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最适合播量为25万粒/667m2;其他因素产量效应的大小顺序为土壤类型>播期>品种,滩地产量显著高于砂地;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降低;品种以弱冬性小麦豫麦13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0.
依据田间试验数据,采用Jensen模型,研究了太行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物—水分模型。结果表明,小麦在拔节期缺水敏感指数(iλ)最大,对缺水最为敏感;其次是孕穗至灌浆前期;而返青起身期间和灌浆后期iλ是负值,在这些生育期适当控制水分供应对产量更有利。对于夏玉米,每个生育期iλ均为正值,说明玉米任何生育期的水分亏缺最终均会对产量产生影响,特别是抽雄至灌浆前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