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6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728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632篇
基础科学   484篇
  1070篇
综合类   2318篇
农作物   262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187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56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斌 《福建水产》2012,34(5):392-397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卡藻比中肋条藻更具竞争优势,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很强。盐度对血红哈卡藻的繁殖具有刺激作用。在无机磷限制环境中,血红哈卡藻更具竞争优势,而无机氮含量高有利于血红哈卡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2.
硒对油菜苗期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土培与水培相结合的盆栽方式,研究不同补硒浓度对油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的含量随硒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浓度硒处理都比对照能保持根系的生长活力,在补硒浓度<9.0μg·mL-1处理时,能提高根冠比;补硒浓度<15.0μg·mL-1范围内,随补硒浓度的增加,根系的生物量亦增加;在补硒浓度<21.0 μg·mL-1时,根系的还原活力随硒浓度上升而增加;但高浓度硒处理时,根系的还原活力降低、根冠比下降、根系的生物量减少.当补硒浓度<15.0 μg·mL-1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硝酸还原酶(NR)、淀粉酶(amylase)的活力均随补硒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15.0~24.0μg·mL-1时,则随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在高硒浓度时均比对照高,但淀粉酶的活力低于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补硒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油菜直播机常用外槽轮排肥器排肥稳定性和均匀性不足及各行一致性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四头螺旋双行排肥器。分析了肥料颗粒在螺旋排肥中的运动特性,确定了排肥螺旋螺距范围和临界转速,运用EDEM仿真分析得出排肥螺旋头数为四头和螺距为24mm时,排肥器具有最佳的排肥性能;开展了排肥螺旋转速对排肥器排肥性能影响和不同肥料适应性的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排肥速率随排肥螺旋转速增大而增加,单行排肥速率为461.19~1328.57g/min,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随排肥螺旋转速增大而变小,在转速大于30r/min时,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小于6.5%,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双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均小于2.2%;同时研究表明一器双行四头螺旋排肥器能适应广泛应用的不同类型油菜直播常用复合肥,3种试验肥料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均满足施肥标准,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双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均低于3.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理论施肥量为28.87kg时,一器双行螺旋排肥器实际施用量与理论施用量相对误差为2.33%,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6.73%,双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1.98%。试验结果满足油菜直播生产施肥要求,可为油菜直播排肥器的结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冬小麦种植面积对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域,以多生育期Sentinel-1A和Sentinel-2A/B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光谱特征、植被特征和极化特征的多生育期数据集,分析各类地物的特征曲线,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单生育期单传感器、单生育期多传感器、多生育期单传感器和多生育期多传感器的遥感影像进行精细分类,实现县域冬小麦制图。结果显示:单生育期的雷达影像无法满足制图要求,拔节期的总体精度最高,仅为62.9%,多生育期雷达影像分类精度达到81.9%,基本满足制图要求;单生育期的光学影像和融合影像在成熟期的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分别为93.4%和95.1%,Kappa系数分别为92.4%和94.8%,可以绘制较为精准的冬小麦分布图;多生育期融合影像绘制的扶沟县2019年冬小麦空间分布图,总体精度为96.8%,结果最优。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的多生育期遥感影像可以为县域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5.
The free amino acids proline and glutamic acid increased in the crown of winter wheat in all treatments when exposed to cold‐hardening. Glutamine also increased except when 90–80 N‐P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he increase of proline and glutamic acid was enhan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 but counteracted by N. This enhancement was smaller with glutamine. The decrease of threonine, tyrosine, phenylalanine, lysine and α‐aminobutyric acid with cold‐hardening was not counteracted by application of N and P. However, isoleucine in cold‐hardened winter wheat increas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180–0 fertilizer and aspartic acid increased when P was added. The increase in alanine with cold‐hardening was enhanced by P alone but counteracted by N‐P treatments. The marked increase in proline during cold‐hardening could be useful in the detection of cold‐hardiness in winter wheats.  相似文献   
106.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的高产及氮肥的高效利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减量及其与有机肥配施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CK)相比,施用氮肥增加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而在农民习惯施氮基础上减量1/3不会显著影响到生物量和产量。其中减氮配施有机肥(ONM)处理的周年总产最高,相比习惯施氮(CN)和减氮处理(ON)分别提高了1.85%和3.78%。处理CN的0~1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周年变化均值达502.7 kg hm^-2,分别是处理CK、ONM、ON的2.95、2.17、1.56倍。与处理CN相比,处理ONM显著降低了剖面(0~18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其中在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降低幅度分别为18.1%~66.7%和37.3%~87.2%。处理ON和ONM相比处理CN,植株周年总吸氮量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利用率却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处理ONM的周年氮肥利用最高,比处理CN提高了36.9%。综合分析,减氮与有机肥配施不仅显著降低了0~18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大幅度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107.
The tillage system, which joins soil tillage, fertilisation, and seed sowing in one pass of a machine, is rarely used in cereal cultivation. This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whether strip-till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post-harvest ripping and mixing of stubble, ploughing, pre-sowing fertilisation, and seedbed preparation) differ in plant density, yield components,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barley cultivated on Cambisol in a region with low rainfall, the annual average is about 500?mm. To reach this aim, a two-year, large-pl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production field. The soil within the field was spatially variable in texture, moisture,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CV 2.3% do 29.6%. Strip-till had lower within-fiel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barley grain yield than conventional tillag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0.36?t?ha?1, 0.67?t?ha?1 in the first year and 0.12?t?ha?1, 0.30?t?ha?1 in the second yea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eriod of limited rainfall, strip-till had greater uniformity of plants after emergence; after the winter with low air temperature and a low amount of snow, it had greater plant density. Thus, strip-till can reduce variability of plants and their yield within a field, especially in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8.
为明确晋中麦区夏休闲期复种饲料油菜的可行性,试验于2015-2016年采用大田试验法,研究了夏休闲期复种饲料油菜对后作冬小麦生长、麦田土壤养分及周年经济效益的影响。前茬小麦收获后复种油菜,供试油菜和小麦品种分别为华油杂62和CA0547,设置3个处理:以不种油菜的休闲田作为对照(CK0),油菜地上部被收获为CK1,油菜被全量还田为T。结果表明,与CK0和CK1相比,T有利于增加后作冬小麦抽穗前单株绿叶数,提高生育中后期植株干物质及N、P积累,保持灌浆期旗叶面积,进而增加穗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及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同时T有利于提高后作冬小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040 cm土层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此外,从油菜-小麦周年经济效益来看,CK1较CK0和T分别高出128.9%和260.0%。综合分析可知,夏休闲期复种饲料油菜并且全量还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提升籽粒品质,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夏休期复种饲料油菜并收获可以获得更高的周年经济效益。本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夏休闲期以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改良土壤、提高年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灌水量和时期对不同品种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于2010-2012两个生长季选取河南中北部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7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三个水分处理下(W0,返青后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W2,拔节和灌浆期分别灌水),研究了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更替过程中,冬小麦总耗水和土壤贮水消耗与年代差异不显著,而受降雨和灌溉影响较大。从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90年代及以后的冬小麦品种千粒重在41g以上,明显高于早期品种。两年生长季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58.4%和41.8%,平均每次更替增加396和362kg/hm2;收获指数增加37.0%和18.0%,平均每次更替增加0.2和0.1;WUE增加55.3%和40.8%,平均每次更替增加0.11和0.10kg/m3。现代品种源、库关系得到改善,千粒重大幅度增加和收获指数增加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籽粒产量和WUE由品种和水分互作效应决定,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可明显提高籽粒产量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0.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