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3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501篇
林业   452篇
农学   373篇
基础科学   139篇
  1345篇
综合类   1784篇
农作物   210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337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19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弃耕地、草地和柠条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以期探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范围在1.78~6.17 g·kg^-1,具体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10~60 cm),说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0.57~1.38 mg·g^-1,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柠条地>草地>耕地>弃耕地,且柠条地在每个土层都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范围为6.8~11.1 mg·kg^-1,变化趋势表现为草地>耕地>柠条地>弃耕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13.7%~43.1%,大小排序为柠条地>耕地>草地>弃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0.11%~0.48%,比例大小为耕地>草地>柠条地>弃耕地,耕地和草地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有机碳在耕地和草地中变化趋势一致。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能够敏感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宁夏荒漠草原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2.
长白山林区主要可燃物类型地表可燃物载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白山林区主要可燃物类型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可燃物类型载量的对比分析,得出易燃的可燃物类型是云冷杉林(鱼鳞云杉103a)、落叶松林(115a)和云冷杉林(鱼鳞云杉80a),最不易燃的是岳桦林(142a)、白桦林(87a)和岳桦林(115a);释放能量最大的可燃物类型是落叶松林(115a),释放能量最小的可燃物类型是白桦林(87a)。通过各可燃物类型的1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总可燃物载量的聚类分析,可把13个可燃物类型化为6类。  相似文献   
43.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月份采摘的火龙果果实品质之间的差异,【方法】本文以红皮红肉火龙果(‘红冠1号’、‘红冠2号’、‘湛江红肉’、‘49-3’、‘莞华红’、‘红水晶’)、红皮白肉(‘莞华白’、‘红宝石’、‘阳西白肉’)、红皮粉红肉(‘莞华红粉’)和红皮双色肉(‘双色1号’)为材料进行品质分析。【结果】火龙果红肉品种在一年内结果批次比其他品种多,产果期更长。品种间的单个品质指标在批次间有显著差异,综合指标比较发现11个品种的第7、8、9批果综合品质普遍较好,第3、4、5、6批果综合品质普遍稍差。【结论】火龙果一年间的多批次果实在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栽培技术调节来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为火龙果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为了寻找杀虫剂对柑橘木虱成虫毒力的测定方法,分别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等6种杀虫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用点滴法测出的6种药剂的LC50和LC95高于用药膜法的测定结果,工效只有药膜法的50%,药膜法具有快速、所有药剂都可用的优点,适宜于抗性监测和在丙酮中溶解度低的化合物的毒力测定;点滴法所用药剂不含助剂,具有准确性好,适宜于新的化合物的毒力测定的优点,但具有工效低和在丙酮中溶解度低的原药不能用的缺点。  相似文献   
45.
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7%、3.42%和2.56%。毒性基因V2 a、V9、V24、V3 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特别是V38的毒性频率为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有很好的抗叶锈性。V1、V3 ka、V30、V18、V14 ab、V15、V20、V21、V23、V28、V29、V32、V33+34、V36、V44和V45的毒性频率都在30%~60%之间,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V2 c、V3、V16、V26、V11、V17、VB、V10、V14 a、V2 b、V3 bg、V14 b、V25、V33、V34和VT3的毒性频率都>6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2003-2004年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通过吉林省内外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苗期、分蘖期、减数分裂期、灌浆成熟期进行低 温胁迫处理,并进行其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水稻的CAT、POD、SOD 酶活性均有所 增高,其中部分品种的SOD 酶活性整体较强,在各个时期均有所增幅,而CAT 和POD 酶活性在不同 时期存在品种差异,且分蘖期大部分品种的三种保护酶均有明显提升。本试验材料中,不同时期低温 胁迫下,通系935、龙稻18、吉粳816、绥粳14、延粳22、通35 的整体酶活性在各个时期表现优异,优于 其余品种。  相似文献   
47.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48.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被茶饼病病菌侵染的茶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基因359个,其中248个上调表达,111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中有216个获得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涉及到生物合成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有106个基因被注释到4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单萜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氮代谢、双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等通路显著富集。有32个差异基因被鉴定为转录因子,分布在16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验证了随机挑选的差异基因在感病叶片和未感病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表明,茶树响应病原菌侵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量基因被诱导或抑制表达,与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被大量激活且上调表达。本研究为深入挖掘茶树抗病基因及进一步研究抗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14个典型茶区中化学氮肥施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2O直接排放和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茶园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14个典型茶区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排放当量计算)为16.81~344.80万t·a-1,其中贵州、云南、湖北和四川4省的茶园消费的化学氮肥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均超过200万t·a-1,占全部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9.98%;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22~9.76 t·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10~12.96 t·t-1·a-1、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0.39~1.90 t·万元-1·a-1;总体而言,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和四川5省的茶园消费的化学氮肥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福建、河南省及重庆市3个茶区相对较低。在茶园化学氮肥施用量控制为300 kg·hm-2和450 kg·hm-2两种情景下,茶园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总量为617.07万t·a-1和228.94万t·a-1,减排潜力为34.12%和12.66%,减排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有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和江西等5省。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