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0篇
  免费   681篇
  国内免费   1694篇
林业   1351篇
农学   760篇
基础科学   576篇
  5413篇
综合类   6221篇
农作物   176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390篇
园艺   166篇
植物保护   880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420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727篇
  2016年   832篇
  2015年   658篇
  2014年   856篇
  2013年   924篇
  2012年   1202篇
  2011年   1108篇
  2010年   876篇
  2009年   866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834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553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治理措施对流动沙地天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沙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7 a后,天然植被恢复效果不同。①生态垫阻断了天然植被的正常演替规律,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只有4.31%和3种。同期营造的人工林中,小叶锦鸡儿和侧柏林地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最高,均大大超过同期封育的流动沙地,新疆杨和欧美杨84林地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最低,沙枣和榆树林地居于中间位置。②新疆杨和欧美杨84林地植被一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榆树和沙枣林地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有所增加,侧柏和小叶锦鸡儿林地物种生活型结构已趋于多样化。③集沙观测表明,生态垫、侧柏和小叶锦鸡儿林地均无风蚀现象,欧美杨84和新疆杨林地风蚀较为严重,榆树和沙枣林地风蚀较轻。  相似文献   
82.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83.
污泥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污泥的含水率很高,易腐烂发臭,且含有病原菌、重金属及毒性有机物等,在土地利用之前进行稳定化处理是必要的。在污泥的稳定化处理方法中以堆肥化处理较符合我国国情。污泥的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及品质。同时,由于污泥中的重金属及丰富的氮素,使用不当,可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与植物中的积累,过量的硝态氮可能污染地表与地下水。  相似文献   
84.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TWR)等方法,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指数从0.20上升到0.55,持续优化提升,但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土地利用功能水平表现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指数逐渐呈现出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2)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及生产-生活功能的协调度指数持续上升,其余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均呈波动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中部和西南部高、东北和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低质量转型为主,平均占比约为50%,功能转型质量有所提升,中西部区县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质量要明显优于北部和东部区县。3)不同影响因子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正向驱动作用持续增强,二三产业占比的负向驱动作用增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力趋于减弱。应根据各区县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阶段,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补齐区县发展短板,提升功能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用地效率,促进土地利用多功能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5.
长江经济带面临水生态环境污染制约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水环境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成为平衡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键手段,对于探索生态可持续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灰水足迹为视角,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马尔可夫链模型探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平均灰水足迹值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5年后下降态势更为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灰水足迹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持续下降,效率均值处于0.5~0.8之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高值区域多沿水系分布的特点。3)长江经济带市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研究时段演变趋势来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因受到邻域背景影响,在空间上易显现出“俱乐部收敛”现象,“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分布更为常见。可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采用差异化精准农业模式,需重视区域间动态协同发展,完善联防联治的面源污染防控机制,积极引导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高值区域逐步形成集中连片,同时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低效区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探索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唐山市耕地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山市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其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再加上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直接影响了耕地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使得唐山市的耕地资源大量减少,质量严重下降。为此,就唐山市耕地资源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7.
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辽宁省绥中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娟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038-1042
通过构建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以辽宁省绥中县为例,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8.
赵秋  吴迪  高贤彪  高宝岩  郑鹤龄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292-16293
[目的]优化氮磷锌肥配比施用量。[方法]选择苜蓿、草木樨、星星草、沙打旺、羊草等耐盐牧草,采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比较氮磷锌施肥水平。 [结果]最高产草量16 534.10 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锌肥用量分别为116.55 、121.35 、31.20 kg/hm^2;最佳经济效益牧草产量16 233.90 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锌肥用量分别为116.40、121.20、30.90 kg/hm^2,纯收益为2 472.40元/hm^2。[结论]对牧草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是磷肥、氮肥和锌肥。  相似文献   
89.
郑郁  李占斌  李鹏  穆军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74-177,251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相同背景条件下的合欢林地、玉米地、桑地、甘蔗地、花椒地、撂荒草地以及水桐树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天然水桐树林破坏后改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和容重没有显著变化,速效钾有一定程度升高;不同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作用差异不同,但总体来说改造为合欢林和撂荒草地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相对较少.土壤综合属性指数随天然水桐树林改为其它利用方式后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其降幅由小到大依次为草地>合欢林地>甘蔗地>玉米地>花椒地>桑地,人为干扰越重对土壤质量的破坏作用越大,因此减少人为活动,增加该区域土壤物质归还量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0.
刘凌冰  李世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190-194,202
选择酒泉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特点,利用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值,对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一直在敏感级别波动,生态问题显著。其中2002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差,接近风险级别,2011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好,接近良好级别。整体上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正向发展,人口增长率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下降、农耕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土地状况改善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