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0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林业   149篇
农学   252篇
基础科学   495篇
  476篇
综合类   1307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1224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18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LFD-RPA)检测方法,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对田间疑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芋疫霉LFD-RPA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39℃恒温反应30 min。LFD-RPA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芋疫霉,而对其他卵菌近缘种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未检出,且该检测方法对芋疫霉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对田间带病组织检测发现,LFD-RPA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中检测出芋疫霉。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芋疫霉LFD-RPA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可用于芋疫病的田间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892.
通过对“桂橙一号”果园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以诊断后的数据与王仁玑的甜橙叶片营养元素适宜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果园的“桂橙一号”叶片中氮含量在6,7,11月处于过量水平,其它月份处于偏高水平;钾含量在6、7、8、11月处于偏高水平,其它月份处于正常水平;磷、镁、硼含量处于正常范围,而钙则处于不足水平。  相似文献   
893.
本研究通过提前叶片采样时期,运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不同产量水平红富士苹果进行了叶片矿质营养诊断,以期为早期红富士苹果营养诊断与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测定诊断结果表明,渭北旱塬红富士苹果叶片N、P、K、Ca、Mg、Cu、Fe、Mn、Zn的适宜值分别为26.04±3.50 g·kg-1、2.84+0.74 g·kg-1、15.05±4.08 g·kg-1、14.25±3.04 g·kg-1、3.15±0.73 g·kg-1、12.69±3.14 mg· kg-1、262.87±82.05 mg·kg-1、96.33±33.35 mg·kg-1、23.57±10.13 mg·kg-1.选择的DRIS诊断参数中,除N/Zn、Cu/P、P/Zn、Ca/Zn、Mg/Zn和Cu/Zn外,30种表示形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出低产组(< 25 kg·tree-1)大于高产组(<25 kg·tree-1);高产组和低产组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分别为73和88.相对于高产组,低产组元素间关系更不平衡.总体而言,渭北旱塬区红富士苹果园除产量高于41.3kg· tree-需肥顺序排在第一位的元素为Cu外,其它均为P;需肥顺序排在第二位的元素高产为K,低产果园仅当产量低于10.2 kg·tree-1时为K,其余为Zn;而排在第三位的,高产均为Ca,低产均为Mg.  相似文献   
894.
以LaSota系新城疫(ND)病毒制成ND弱毒疫苗,以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VP2基因重组质粒pET28a/VP2的大肠杆菌BL21制成IBD重组活载体疫苗,将ND弱毒疫苗和IBD重组活载体疫苗组建ND-IBD二联疫苗.将试验鸡分成8个组,分别肌肉注射接种ND弱毒疫苗、IBD重组活栽体疫苗和ND-IBD二联疫苗.最后一次接种后第10天,对所有试验鸡进行采血,分离血清,以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及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NDV抗体和IBDV抗体.对NDV HI抗体阳性率进行x2检验及对NDV HI效价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其他4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而试验组(B、C、D、E)4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IBDV抗体阳性率进行x2检验及对IBDV沉淀抗体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A、B、F 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C、D、G、H 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A、B、F 3组与C、D、G、H 4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在诱导雏鸡体液免疫应答方面,ND-IBD二联疫苗与ND弱毒疫苗和IBD重组活载体疫苗具有同样的效力.  相似文献   
895.
寒区马鹿发情鉴定与最佳输精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寒区马鹿人工授精有标准可循,并提高其受胎率,对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马鹿人工输精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产中,寒区马鹿发情鉴定采取"公鹿试情为主,人为观察为辅"综合判定的方式比较准确。人工输精最佳时机是发情末期母鹿拒绝试情公鹿爬跨前的1h到拒绝爬跨后的3h。这一个时段母鹿外观特征主要变化是由兴奋转为安静,从接受公鹿爬跨转为拒爬,外阴肿胀基本消退、颜色呈淡红或暗紫色。  相似文献   
896.
【目的】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区常年浅耕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犁底层增厚与土壤板结的问题,研究深耕(打破部分犁底层)与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渗漏量、氮素淋溶量及氮素形态的影响,阐明稻田氮素淋溶量与耕作、施肥方式的响应机制,为稻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2015年安徽省舒城县设置两种耕作方式(旋耕12 cm、深翻20 cm)、3种等氮量施肥方式(仅施化肥处理T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T2、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处理T3)的田间定位试验,2019—2020年监测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以及稻季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量。(2)通过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对稻田水分渗漏量的影响。【结果】(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翻20 cm较旋耕12 cm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但没有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的水分渗漏量,仅在分蘖期增加7.4%,孕穗期之后无显著影响。(2)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水分渗漏量较旋耕12 cm和深翻20 cm显著增加,淹水时分别增加19.0%与11.0%,非淹水时分别增加23.0%与21.5%。(3)田...  相似文献   
897.
氮锌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氮锌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籼型杂交稻品种广两优35和常规粳稻品种日本晴为研究材料,设置3个锌水平和4个氮水平的交互处理,分析了各生育期水稻的生物量,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素,各部位氮和锌的含量、累积量和分配比例。结果表明,氮锌配施对水稻早期的生长和后期的产量形成均具有协同增效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水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氮锌配施对水稻每公顷穗数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每公顷穗数的显著增加是氮锌配施下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氮锌配施不仅提高了水稻植株中的氮和锌含量,同时还促进了氮和锌向生殖器官(小穗)中分配,这可能是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8.
以猪瘟野毒E2蛋白为包被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猪瘟野毒单抗作为酶标抗体,建立检测猪瘟野毒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猪瘟野毒E2最适包被浓度为0.03 μg/mL,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4,酶标猪瘟野毒单抗稀释度为1∶1 000.用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检测369份临床阴性血清,计算阻断率,确定临界值,阻断率>4...  相似文献   
899.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种类,同时比较青霉素、链霉素合并使用与沃瑞特单独使用在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100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为研究对象,对从乳样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将上述患牛分为对照组(4头)、沃瑞特组(50头)、青链霉素组(46头)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7.0%、大肠杆菌为30.1%、克雷伯菌为 18.3%、链球菌为2.4%,其他菌为12.2%,占比例最高的是葡萄球菌;2种用药方案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青链霉素组治愈率为78.26%,沃瑞特治愈率为66.00%,青链霉素组治愈率显著高于沃瑞特组。  相似文献   
900.
临界氮浓度(Nc)是在一定生长时期内获得最大生物量时的最小氮浓度,对实时了解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避免肥料浪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高温胁迫下设施番茄植株氮素运营规律,确定番茄临界氮浓度,以番茄品种“金粉一号”(Jinfen 1)为试材,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Venlo型温室开展高温和施氮量双因素全面试验。设置昼温/夜温4个温度水平,即T1(25℃/15℃,CK)、T2(30℃/20℃)、T3(35℃/25℃)和T4(40℃/30℃),5个施氮量水平,即不施用氮肥N1、0.5倍推荐施肥N2(1.3g·株−1)、0.75倍推荐施肥N3(1.95g·株−1)、正常推荐施肥N4(2.6g·株−1,CK)、1.25倍推荐施肥N5(3.75g·株−1)。在盆栽番茄植株开始吸收肥料后于不同温度处理的气候箱内进行高温试验,高温处理7d后,移至常温下Venlo型试验温室内继续培养,第2日开始,通过定期破坏性取样,系统测定植株生物量和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各高温氮素处理下番茄植株的干物质量(DM)均随着生育期的发展而逐渐增大,设施番茄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即Nc=a·DM−b,其中,T1:Nc= 4.167DM−0.252;T2:Nc= 4.689DM−0.375;T3:Nc= 3.287DM−0.353;T4:Nc=3.812DM−0.403。随着高温胁迫程度加重,番茄临界氮浓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氮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高氮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温度处理下的植株营养指数(NNI)增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植株营养指数大体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