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模拟猪肠道内环境,探究益生菌与细胞共培养抗TGEV作用,利用Transwell小室在体外建立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PK-15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当益生菌菌体浓度102cfu·m L-1≤c≤1012cfu·m L-1,共培养时间为1和3 h;当共培养时间1 h≤t≤24 h,益生菌菌体浓度为102、104、106和108cfu·m L-1时,PK-15细胞存活率较高,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成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对TGEV抑制率,结果显示,益生菌菌体浓度约为102~108cfu·m L-1,共培养时间为1~24 h时对TGEV抑制率均达90%以上。此外,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的TGEV平均滴度较低。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23年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与国家粮食数量安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导致水稻总产量下降43.975%,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会带来粮食数量安全问题。2)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是非持续的,随着农户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的持续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可能会逐渐消退。3)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存在着禀赋条件异质性,小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保障作用有限,规模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则对粮食数量安全有着显著的威胁效应;相比非农就业和低家庭收入的农户,未参与非农就业和高家庭收入的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更大。4)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土地禀赋及要素投入是影响农户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和水稻总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普及标准化生产,同时强化对稻虾生态种养技术的监督,有针对性地推广稻虾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83.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的青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霉菌菌株QW1,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特征、菌落特征以及2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在土豆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的内生菌丝无横隔膜;孢子梗顶端膨大成帚状;单个分生孢子为椭圆形,蓝色;产有性孢子。菌落生长开始为白色,培养成熟后,气丝逐渐因产生孢子由白色变蓝色。以2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相关种属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与青霉菌株的2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为99%。将该菌株鉴定为青霉菌。将该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菌在土壤中进行了共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土壤中有较强的生长力,并表现出较好的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激素刺激下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兔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类型和纯度;并在无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和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雌激素(17β-E2)和孕激素(P4),比较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其对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共培养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地分离到兔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兔输卵管上皮细胞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降抗体(anti-CK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呈阳性,细胞质呈棕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纯度在98%以上;兔输卵管基质细胞经鼠抗人波形蛋白单克降抗体(anti-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呈阳性,细胞质呈棕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纯度在95%以上。17β-E2和P4均能促进兔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使其数量明显增加。基质细胞与上皮细胞共培养,上皮细胞增殖较快。【结论】差速贴壁法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在17β-E2和P4共同作用下,少量基质细胞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85.
共培养对延边黄牛重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鲜的颗粒细胞作为供核细胞,以延边黄牛MⅡ期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进行体外培养.使用CR1aa培养液培养时卵裂率(83.7%)显著高于TCM-199液和mSOF液组(76.9%和77.4%),但在重组胚的早期发育各阶段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CR1aa和TCM-199为基础液时,输卵管上皮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培养在卵裂率及重组胚的各阶段发育率都有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CR1aa培养液适用于延边黄牛重组胚的体外培养,以CR1aa液 输卵管上皮细胞和TCM-199液 颗粒细胞共培养的形式效果更好(p<0.05).  相似文献   
86.
采用手动喷雾法,在安徽长丰和安徽霍邱开展了10%溴氰虫酰胺OD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试验,通过溴氰虫酰胺在克氏原螯虾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了施药后不同时间和不同施药量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的生物富集量,并探究了不同施药浓度和次数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和最终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该药剂的田间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0%溴氰虫酰胺OD在每亩施药量为20~40 mL下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0%。10%溴氰虫酰胺OD施药量为每亩30和60 mL,其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生物富集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4d时达到最高值,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分别为:4.00、2.00和3.67μg·kg-1;6.33、8.00和7.00μg·kg-1,在施药35 d后所有样品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均 0.05)。  相似文献   
87.
为探讨马氏珠母贝与大型海藻的最佳混养体系,分别设置马氏珠母贝稚贝与针叶蕨藻、麒麟菜、长茎葡萄球藻混养实验组及马氏珠母贝稚贝对照组,记录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NH_4~+-N,NO_3~--N的浓度变化及马氏珠母贝稚贝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养殖过程中可保证较好的水质状况,稚贝存活率也高于对照组;长茎葡萄球藻混养实验组对养殖水体的NH_4~+-N,NO_3~--N处理效果最优,分别在第47天和第49天达最低值[(0.015±0.003)mg·L~(-1)和(0.266±0.002 mg·L~(-1)],该组的稚贝存活率和藻体日增体质量(0.86 g·d-1)均最高(93.33%);不同混养实验组的马氏珠母贝平均壳高日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8.
四种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霞  宫相忠  高伟  沈世军  王吉  张静 《水产学报》2018,42(12):1906-1915
为抑制或消除萱藻丝状体扩增阶段出现的膨胀色球藻,本研究探讨了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四环素和红霉素4种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浓度为50和100 mg/L的头孢噻肟钠均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的生长,进而保证萱藻丝状体正常生长与发育;浓度为50~1 000 mg/L的阿莫西林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无抑制作用,阿莫西林不适于去除共培养体系中的膨胀色球藻;浓度为100和200 mg/L的四环素对膨胀色球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此浓度下萱藻丝状体细胞质萎缩,生长状况较差;浓度为0.10~1.00 mg/L的红霉素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当其浓度超过0.50 mg/L时,萱藻丝状体的生长亦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89.
Streptomyces sp. GET02.ST and Achromobacter sp. GET02.AC were isolated together from the gut of the wharf roach, Ligia exotica, inhabiting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west coast of Korea. The co-cultivation of these two strains significantly induced the production of two new metabolites, ligiamycins A (1) and B (2), which were barely detected in the single culture of Streptomyces sp. GET02.ST. The planar structures of ligiamycins A (1) and B (2) were elucidated as new decalins coupled with amino-maleimides by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spectroscopic data, includ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ultraviolet (UV), and mass (MS) data. The assignment of two nitrogen atoms in amino-maleimide in 1 was accomplished based on 1H-15N heteroatom single quantum coherence spectroscopy (HSQC) NMR experiments. The relative configurations of the ligiamycins were determined using rotating frame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ROESY) NMR data, and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were deduced by comparing their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optical rotations. Ligiamycin A (1) displayed antibacterial effect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while ligiamycin B (2) exhibited mild cell cytotoxicity against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相似文献   
90.
本试验比较观察第一极体(The first polar body,PbⅠ)、Oosight imaging system观察和hocchst33342染色法对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MⅡ)卵母细胞判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并探讨卵巢皮质细胞(porcine ovarian cortex cells,pOCCs)、猪输卵管上皮细胞(porcine oviductal epithelial cells,pOECs)和猪卵丘颗粒细胞(porcine cumulus cells,pCCs)等3种单层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对猪去卵丘卵母细胞(cumulus cells denuded oocytes,Dos)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和孤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Oosight imaging system判定卵母细胞成熟的结果与hocchst33342染色法判定的结果有很强相关性(R=0.973,P<0.01,N=90);(2)pOCCs单层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猪去卵丘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pOECs((52.5±0.30)%vs(43.8±2.18)%,P<0.05),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