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8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10篇 | |
综合类 | 43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11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采用亨盖特厌氧技术,对处理屠宰和柠檬酸废水的两个实验室厌氧消化器中丁酸降解菌和氢营养菌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两个消化器中的丁酸盐降解菌的组成相同。丁酸盐转化为甲烷的过程由四种细菌共同完成。其中包括一种降解丁酸盐的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一种利用乙酸盐的产甲烷菌及两种形态完全不同的利用H_2~CO_2的产甲烷菌。对分离到的一株丁酸降解菌SAl菌株的鉴定表明该阴应属沃而夫氏互营单胞菌(Syntrophomonas wolfei)。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天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 inds/m2、0.75 inds/m2和0.38 inds/m2,分别记为D150,D075,D038组)对河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河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 < 0.05)。(2)各密度组的河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 < 0.05)。(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ALP活力在D038组最高(P < 0.05),而肝胰腺中MDA含量和血清中T-AOC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P < 0.05)。(5)不同放养密度下河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 % ~ 52.33 %),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种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河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inds/m2。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特征,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时段平均腐解率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 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时段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时段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180 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 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 K>P>N;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 d 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结果表明,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 相似文献
34.
35.
为了解温度和光照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植物恢复的影响,将选择铜绿微囊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将其在含有11mg/L的氮浓度和不同磷浓度(0.2、0.5、1.0、1.5mg/L)的培养液中共培养,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和光照强度(1000、2200、3400、4500lx)对藻-溞-草三者共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物恢复影响显著。温度为15℃时,磷浓度的改变对控藻效果的影响不大,但金鱼藻的增长率较其它温度时低,磷浓度在0.2~1.5mg/L时,金鱼藻的增长率均高于铜绿微囊藻;温度介于20~25℃时,大型溞的增长率比较大,生物操纵效果较好,且磷浓度为0.2mg/L的磷浓度时对金鱼藻的生长最有利,控藻效果较好;30℃时,大型溞增长率最较小,在此温度下,且当磷浓度达到1.5mg/L时,铜绿微囊藻出现正增长,此时不能有效控制铜绿微囊藻。光照强度介于1100~2200lx时,所有磷浓度下金鱼藻和大型溞的增长率都高于铜绿微囊藻,控藻效果明显;光照强度介于3400~4500lx时,磷浓度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恢复的影响要高于光照因素,且磷浓度在0.2~0.5mg/L时控藻效果好,更有利于恢复水生植被植物。 相似文献
36.
为探讨稻鱼共作模式中投喂率对N2O、NH3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投喂率(0、2%、4%、6%和 8%)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以及黄颡鱼单养处理(投喂率 4%),研究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系统中 N2O 和 NH3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氮含量、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黄颡鱼共作处理 N2O 累积排放量和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随投喂率增加而增加,分别从未投喂处理的-0.01 kg·hm-2和 0.60、0.22、0.25、0.02 mg·L-1增加到 8% 投喂率处理的 0.72 kg·hm-2和 4.61、1.75、2.50、0.16 mg·L-1。在相同投喂率下,稻-黄颡鱼共作处理 N2O 累积排放量、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比黄颡鱼单养处理降低 32.10%、48.63%、31.43%、...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稻虾共作水稻产量与田面水水质的影响,以为稻虾共作实现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设置氮0、60、120、180和240 kg/hm2,依次以CK、N60、N120、N180、N240表示,氮肥均按基肥:分蘖肥7∶3施肥。结果表明,施肥能维持土壤较高的无机氮含量并能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施肥处理提高水稻产量8%~42%,其中N120产量最高,比CK增产42%;施氮后3 d内田面水中氨态氮含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迟氨态氮随之降低,在14 d后降到最低且趋于稳定,其中施氮后5 d内各处理的氨态氮浓度差异显著,施氮越多其值越大;田面水中亚硝态氮浓度在前5 d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其中第3 d各施肥处理差异较显著,第7 d后其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施氮量显著影响了田面水的pH,各处理在施肥后14 d内的pH波动在6.57~8.22之间,但14 d以后各处理差异不显著。适宜的施氮量促进水稻增产的同时也减少了田间表面水氨态氮和... 相似文献
38.
随着人们对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的日益重视,水稻种植的目标已经由追求产量变化为产量与品质并重。“稻虾共作”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稻田生态系统高效发展,还能够生产出绿色、优质的虾稻米。为探明虾稻米的市场需求状况,促进虾稻共作模式和虾稻米产业的发展,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消费者购买品牌大米的情况、消费者对虾稻米的认知度以及需求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虾稻米的认知度较低,完全没听说过虾稻米的受访者占比高达49.52%,消费者购买大米受品牌效应的影响,其经常购买的大米多为知名品牌,如金龙鱼、福临门、华润五丰占比分别为53.36%、46.26%、27.64%,消费者购买大米更注重大米的品质问题和安全问题,分别占比18.26%、28.07%。由此,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大虾稻米宣传力度、提升技术打造高品质虾稻米、创立高知名度品牌等相关建议,为虾稻米投入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Guang-Zhen Jin Xi-Jun Yin Xian-Feng Yu Su-Jin Cho Hyo-Sang Lee Hyo-Jong Lee Il-Keun Kong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Suw?n-si, Korea)》2007,8(4):377-38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secrete a variety of neuroregulatory molecules, such as nerve growth facto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which upregulate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gene expression in PC12 cells. Enhancing TH gene expression is a critical step for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o-culturing PC12 cells with MSCs from feline bone marrow on TH protein expression. We divided the study into three groups: an MSC group, a PC12 cell group, and the combined MSC + PC12 cell group (the co-culture group). All cells were cultured in DMEM-HG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for three days. Thereafter, the cells were examined using western blot analysis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In western blots, the co-culture group demonstrated a stronger signal at 60 kDa than the PC12 cell group (p<0.001). TH was not expressed in the MSC group, either in western blot or immunocytochemistry. Thus, the MSCs of feline bone marrow can up-regulate TH expression in PC12 cells. This implies a new role for MSCs in th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process. 相似文献
40.
玉米秸秆中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是一种具有稳定产率、可集中处理、可代替木材作制浆原料的生物质材料。为了研究厌氧微生物与酵母共培养预处理玉米秸秆的产物,该研究模拟反刍动物消化玉米秸秆的过程,从羊瘤胃液中分离出厌氧真菌(Pecoramyces sp.)。以玉米秸秆茎皮碎为底物,与厌氧真菌、酿酒酵母菌S1145在39℃进行共培养72 h,分析发酵对秸秆茎皮降解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瘤胃真菌作用下,添加不同量的酿酒酵母可对代谢产物中乙醇含量产生影响,其中添加5 mL酿酒酵母时产生的乙醇含量最高,占总代谢产物比例为32.09%,相对于未添加酿酒酵母的对照组,乙醇含量提高了23.04百分点。研究表明,在厌氧真菌与酿酒酵母共培养预处理玉米秸秆茎皮的过程中,添加酿酒酵母可提高乙醇产量,为玉米秸秆高效资源化处理和生物质燃料生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