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81篇 |
免费 | 538篇 |
国内免费 | 20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50篇 |
农学 | 886篇 |
基础科学 | 930篇 |
4977篇 | |
综合类 | 3905篇 |
农作物 | 595篇 |
水产渔业 | 224篇 |
畜牧兽医 | 403篇 |
园艺 | 253篇 |
植物保护 | 7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321篇 |
2022年 | 462篇 |
2021年 | 442篇 |
2020年 | 459篇 |
2019年 | 540篇 |
2018年 | 483篇 |
2017年 | 725篇 |
2016年 | 813篇 |
2015年 | 580篇 |
2014年 | 677篇 |
2013年 | 918篇 |
2012年 | 952篇 |
2011年 | 936篇 |
2010年 | 813篇 |
2009年 | 752篇 |
2008年 | 586篇 |
2007年 | 659篇 |
2006年 | 537篇 |
2005年 | 380篇 |
2004年 | 269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就业形势及黑龙江省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定位。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5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不同地被竹的光合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个不同地被竹种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并对拟合光合参数进行分析,还对不同地被竹的叶绿素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均具有较高的R2值,但大部分光合参数在不同模型间差异显著(P < 0.05),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得到的参数与观测值最为吻合;Amax在不同地被竹种中无明显差异,但α和Rd值在铺地竹、菲黄竹、黄条金刚竹间依次下降,而Is和Ic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具有较强耐荫特征的铺地竹叶片中的总叶绿素和叶绿素b最高,而在黄条金刚竹中最低。铺地竹还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P < 0.05)黄条金刚竹和菲黄竹。以上结果可以为地被竹的引种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为确定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和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55%、70%和85%),研究了传统耕作和固定道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垄作栽培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固定道垄作栽培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来看,在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84.
利用滑坡灾害敏感性系数(SCi)及确定性系数(CF)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滑坡灾害综合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系数反映的土地利用对滑坡灾害的敏感程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滑坡灾害发生的敏感性强弱不同,其中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对滑坡灾害的发生最敏感,其次为园地、耕地、牧草地及林地.而敏感性较低的为其它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在一定的缓冲带范围内对滑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 uses on soil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after conversion from an Indian dry tropical fore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s of alternate land uses, such as grassland, cropland and mine spoil on mineral nitrogen (N), N-transformation rate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MBN) in dry tropical forest soils of India were studied. The mean annual mineral N in the forest, grassland, cropland and mine spoil ecosystems, respectively ranged from 15.24 to 19.58, 17.8 to 18.56, 16.49 to 19.85 and 10.52 to 13.44 µg g− 1, net nitrification rate from 14.15 to 23.4, 10.11 to 11.38, 8.07 to 9.16, 10.52 to 13.44 µg g− 1mo− 1; net N-mineralization rate from 17.38 to 26.36, 13.99 to 15.41, 10.99 to 12.5, 5.43 to 7.68 µg g− 1mo− 1and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from 41.25 to 58.87, 34.47 to 47.95, 27.88 to 30.43 and 22.95 to 25.26 µg g− 1,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reported by previous studies in different tropical environments. The mean annual net nitrification rates declined after conversion into grassland, cropland and mine spoil by 43, 54 and 78%, respectively, net N mineralization by 33, 46 and 70%,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by 29%, 42% and 52%, respectively.The MB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oot biomass and total plant biomass, while microbial-N and inorganic N are reciprocally, while nitrification and N-mineraliza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seasonal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The microbial biomass N, nitrification and N-mineralizat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maller fraction (< 0.1 mm) of the soil.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so have had their impact on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thereby N-mineralization. Thus, in dry tropical forests, land-use change affects remarkably the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soil. 相似文献
86.
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村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该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太仓市浏河镇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及综合指数模型法等计算了其集约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浏河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为57.87%,处于基本集约水平,集约利用的结构潜力为3.43 hm2,强度潜力为399.48 hm2,整理潜力较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浏河镇的“引导集中式”和“加大规划力度”的挖掘潜力的建议,为浏河镇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红壤水稻土17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水稻产量及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早稻还是晚稻,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OM)下的水稻产量都最高,相对于CK增产率分别为108.9%、53.8%;其次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增产率分别为83.3%、47.8%。对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研究可看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和纯化肥施肥制度(NPK)的肥料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综合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两因素来看,JF施肥制度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8.
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磷、泥沙负荷以及截留能力的影响,为制定珠溪河流域面源磷污染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也为鄱阳湖流域磷污染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SWAT模型对珠溪河流域面源磷负荷、泥沙负荷以及径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结合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关系数R2和Nash-Suttclife模型效率系数ENS均满足SWAT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要求;泥沙与总磷的负荷强度与耕地、建设用地的覆盖率呈正相关,与林地、草地的覆盖率呈负相关,且总磷负荷强度与泥沙负荷强度有较高的重合性;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的总磷、泥沙年均入河系数分别为0.535、0.736和0.558、0.752,2个时期的泥沙与总磷入河系数中北部大于南部。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污染物排放是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进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能有效截留污染物质以及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及其根际土壤氮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河北衡水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习惯高氮用量(小麦季施N 300 kg/hm2,玉米季施N 240 kg/hm2)为对照,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减少氮肥用量对玉米季植株生长、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中无机氮与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作物氮肥施用量减少25%和40%,对玉米产量、生物量及植株体内氮累积量未产生明显影响,氮肥利用率提高。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减少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在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习惯高施氮量处理的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其中抽雄期,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较氮肥减施40%用量处理高出近一倍,但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水平含量明显降低。氮肥减施未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反而增加了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在高肥力的潮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适当减施氮肥并未影响玉米根际土壤氮素水平,可保证玉米稳产,实现减氮增效。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