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4篇
  34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91.
492.
493.
在当前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问题的背景下,用稻草等非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生物质基材料等的研究备受重视。使用质量分数20%~60%的对甲苯磺酸,在60~80℃的反应温度、15~60 min的时间内对稻草进行组分分离,得到的纤维固体产物的得率基本在60%以上,灰分含量在10%以上。通过固体产物与废液等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到组分分离的脱木质素反应动力学曲线、半纤维素降解动力学曲线和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参数值。分析了反应的联合脱木质素因子(CDF)跟固体产物的纤维组成、形态和表面电荷等之间的关系。根据反应剧烈程度,把CDF曲线分成3部分:当CDF值小于3 000 min·mol/L时,纤维分离不彻底;当CDF值为3 000~6 000 min·mol/L时,纤维分离程度较好;当CDF值大于6 000 min·mol/L时,纤维虽分离良好,但纤维断裂较多,碎片化严重。CDF因子越高,纤维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但红外光谱和羧基含量结果显示纤维的官能团类型没有变化。CDF曲线转折点附近的P30T80t30和P45T70t60条件下的纤维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并较好地保持了纤维形态,适用于造纸。  相似文献   
494.
495.
Abstract

Th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P) desorbed by anion and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s is of major importa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which P forms are available to plants in short‐ and long‐term time periods. Two distinct soils, one acidic and one calcareous, were analyzed for P using two extraction procedures with mixed anion and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s. The short‐term (ST) experiment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extraction periods up to 24 h, whereas the long‐term (LT)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using up to seven successive 24‐h extractions. In both experiments, the Chang and Jackson inorganic P fractionation methodology was carried out after each extraction treatment, and each treatment consisted of three replicates.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ANOVA and nonlinear regressions. In the ST experiment, increasing the extraction time increased the extracted P according to an asymptotic relationship (y=c?ab x ). Extracted P proceeded from the most labile fractions in the acidic soil. In calcareous soils, calcium phosphates may also contribute for extractable P. The LT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a single extraction, regardless of that extraction method, cannot predict the long‐term capacity of soils to supply P to the plants.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P=a×n b ) was found between extracted P and the extraction number. Desorbed P proceeded from the most labile fractions in the acidic soil. However, in calcareous soils, some precaution is needed when considering the biological meaning of the results, because the occluded Fe phosphates also reveal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probably due to the redox conditions in which these long extractions ar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496.
土壤胶体尤其是水分散性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载体,在重金属吸附、迁移以及生物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添加水稻秸秆在氧化还原波动条件下如何影响土壤液相中及水分散性胶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结果表明,外源秸秆增加厌氧过程液相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砷(As)、铁(Fe)、锰(Mn)、钙(Ca)、钾(K)、硅(Si)、铝(Al)、镁(Mg)等浓度,降低了厌氧过程氧化还原电位(Eh)及铜(Cu)、铅(Pb)等浓度,提高了好氧过程Pb浓度。利用非对称流场流分馏-紫外可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AF4-UV-ICP-MS),测得水分散性胶体颗粒主要分布在0.3~3 kDa、3~40 kDa和130 kDa~450 nm三个粒径范围,各粒径颗粒的组成有所差异,主要含有机质、无机黏土矿物和铁矿物等。外源秸秆促进液相中Fe和As由胶体态向溶解态转化,促进镉(Cd)和Cu由溶解态向胶体态转化。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活动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有效性的界面机制。  相似文献   
497.
铁的生物吸收转移是环境中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不仅控制着铁在稻米的累积,且影响水稻累积锌等养分元素及镉等重金属。阐明土壤-水稻体系中铁的吸收转移机制对深入理解稻田铁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主要介绍了水稻中铁吸收转运的功能基因、土壤-水稻系统铁同位素分馏及水稻植株中铁分布的光谱分析方法与手段,重点总结铁在水稻根部吸收及植物体内的转运过程,探讨铁对水稻根部锌和镉吸收的影响机制,可为提高水稻产量及改善稻米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8.
为研究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不同保护态有机碳组分(库)的影响,在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常量氮磷钾肥(NPK)、施2倍量氮磷钾肥(H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单施有机肥(M)6个处理下,分析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分离的土壤未保护、物理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物理-生物化学保护、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特征及其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探究土壤各保护态有机碳库储量与累积碳投入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K与N处理间的土壤各保护态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CK相比,施氮磷钾肥(NPK、HNPK)与有机肥(M、NPKM)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未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别提高13.3%~48.0%、39.2%~221.5%、41.9%~132.3%,土壤未保护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1.9~10.0、2.5~5.5个百分点,增幅均达显著水平(P<0.05),该效应在施有机肥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土壤各保护态有机碳组分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单位总有机碳含...  相似文献   
499.
为明确不同数量外源磷添加对稻田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新稻田(NP, 2 ~ 3 a)、中期稻田(MP, 20 ~ 30 a)和老稻田(OP, 400 ~ 500 a)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浓度外源磷[0 (CK)、125 (P1)、250 (P2)、500 (P3)、625 (P4)、750 (P5) mg?kg-1(以P计)]添加的淹水培养实验(0 ~ 80 d),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级方法(BBP法),分析了淹水条件下外源磷添加后稻田BBP组分磷的增量(?)动态变化,探讨了各组分磷增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稻田有效磷(Bray-P)及BBP组分磷增量随磷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BBP组分磷增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氯化钙磷增量(?Ca-P)、酶提取磷增量(?En-P) 、柠檬酸磷增量(?Ci-P)、盐酸磷(?HC-P)。培养15天时,新稻田?Ca-P 与?Ci-P达到最大值;培养60天时,中期稻田?Ca-P 、?En-P 、?HC-P 及?Bray-P达到最大值;而老稻田中各组分磷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外源添加磷对新稻田和老稻田?Bray-P有显著直接正效应。外源磷添加虽能显著增加稻田磷素生物组分有效性,但其增量最大值的出现时段不同,新稻田与中期稻田中生物有效磷增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磷添加后的第15天与60天,因此,适时适量地施用磷肥对稻田磷素肥力提升与稻田磷素流失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