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林业   91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151篇
  767篇
综合类   55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8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71.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2.
基于治污成本法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小洪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研究,为建立流域水质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模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搜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处理资料,选取COD、氨氮和总磷3个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采用治污成本法和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新蔡县的补偿值分别为0.40,0.46,0.58和0.88元/t,与相关研究结果较为相符。[结论]基于治理成本模型的水质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流域水污染因子的单位成本,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3.
降雨入渗作用下秭归向斜核部南段斜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降雨条件下湖北省秭归县向斜核部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为政府部门减灾防灾工程提供科学支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耦合了地下水动力学的TRIGRS无限斜坡稳定性计算模型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斜坡稳定性评价的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参数选取方法。[结果]发生斜坡失稳的区域多位于松散土体中等厚—较厚,地形坡度中等的区域,尤其是土层厚度在7—10m,地形坡度在20°~30°范围内为斜坡失稳高发区。[结论]在土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的双重控制下,短历时强降雨入渗作用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这些区域的斜坡土体极易发生滑动,为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多发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和滑坡实际分布吻合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降雨诱发滑坡空间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74.
The concept of sediment delivery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sediment connectivity, and it can be linked to the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morphological unit, slope length, slope steepness, travel time) of a basin and to th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rainfall–runoff processes at morphological unit scale). In this paper, the sediment connectivity concept was tested at basin scale applying SEdiment Delivery Distributed mode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hillslop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using sediment yield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at SPA2 experimental basin (Sicily, Italy). For the SPA2 basin discretized into morphological units, the SEdiment Delivery Distributed model was first calibrated at event scale using the sediment yield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at the outlet of the experimental basin in the period April 2000–March 2015. The model calibra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useful for estimating the unique coefficient β e of the model appearing in the expression used to calculate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f each morphological unit. The developed analysis allowed establishing that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s dependent on the magnitude of erosion events, and for low events the sediment connectivity is only governed by its structural component. Then, at annual scale,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for the period 2000–2015, and relationships for the estimate of the coefficient β a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nsity of erosion events occurring in each year were determined. Finally, a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β coefficient at the two temporal scales (β e , β a ) and its link to sediment connectivity was proposed.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5.
以古代汉水中下游流域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及方志舆图的梳理,分析了4个历史时期该流域城镇从农业文明发展、工商业文化交流、城镇格局的稳定与发展到城镇网络功能完善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古代汉水中下游地区城镇营建特色。旨在为当今流域地区滨水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6.
利用贵南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分析了近55年来贵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5年贵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且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月气温也均呈增温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低云量对气温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水汽压和相对湿度。Mann-Kendall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0、1993、197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977.
柴达木盆地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是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014年柴达木盆地用水总量为9.8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占85.6%,节约用水潜力较大。根据柴达木盆地德令哈灌区典型地块小麦灌溉用水量的监测试验,发现小麦种植灌溉用水量远低于该地区相关统计数据,渠道渗漏和管理粗放是传统小麦种植用水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渠道衬砌率和强化灌溉管理等方式来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978.
针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现象,需要加大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力度,实 现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基于此,本文在对迭部县尼傲乡巴藏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现 状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项目区水土保持技术的具体应用,并对该项目区水土保持技 术应用产生的效益作出了评价,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79.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究1970—2016年渭河源头清源河气温、降水、径流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为明确该区域气候变化对降水和径流的影响及模拟研究径流演变过程提供依据。[方法]在分析气候要素变化和径流等年际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3种气温修正气候水文模型与流域基本水文模型相比较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1994—1995年是清源河流域主要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的分界线,1970—1994年,流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径流量变化不大;1995年之后,气温持续升高,而降水、径流则出现了整体降低趋势,2010—2016年平均温度比1970—1974年升高0.9℃,升幅15.79%;年降水量、径流量分别减少13.48%,31.82%。3个气候水文模型MQPT1-1,MQPT2-1和MQPT3-1对年降水—径流过程模拟精度均比一般水文模型高,尤其是气温扰动法修正模型MQPT2-1平均模拟误差仅为3.03%,比不考虑气候变化的流域水文模型精度提高11.62%。[结论]渭河源头清源河小流域近50 a气温变化对径流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1995年之后;在径流模拟分析中必须考虑气温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