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47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20篇
  375篇
综合类   306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瘤胃瘘管采样测定了高寒草原放牧条件下绵羊瘤胃液pH、温度、游离氨浓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绵羊瘤胃液pH值、温度和游离氨浓度平均值在8:00时分别为6.74、39.0℃、13.58mg/100mL,变化范围分别为5.40~7.27、36.7~39.7℃、4.63~41.06mg/100mL;在20:00时分别为5.57、39.5℃、10.91mg/100mL,变化范围分别为5.23~7.77、38.0~40.3℃、5.66~19.64mg/100mL。游离氨浓度日内变幅(4.62~10.81)低于日间(8:00时5.66~19.64,20:00时11.32~41.06),波动较为强烈。温度和游离氨浓度的高峰值与pH值的低峰值对应出现。  相似文献   
82.
雌二醇在用裸玻碳电极进行伏安法测定时的电活性极低。但雌二醇在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存在时 ,使用Nafion修饰的玻碳电极 ,则可于 0 .35V处有一灵敏的响应。据此 ,建立了雌二醇的线性扫描伏安测定法。适宜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1× 1 0 - 8mol/L8× 1 0 - 5 mol/L ,检测限为 5× 1 0 - 9mol/L。  相似文献   
83.
氯化铵对遂宁石灰质紫色土的酸碱度影响不大,而对重庆中性紫色土的酸碱度有明显影响,其pH值比其他几种化肥处理的低0.2左右;供试的几种肥料中,氯化铵处理的土壤硝化作用显著降低。因此,施用氯化铵可减少氮素流失;氯化铵中氯离子在土壤中易于移动,其流失量约为硫酸根离子的2~3倍。  相似文献   
84.
不同肥力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氮素特征与供应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不同肥力红壤样品,利用超声波分散技术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进行氮素分布、铵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主要分布在<5μm各粒级复合体中,它们的富集率在<2μm和2~5μm粒级复合体中大于1;而在5~10μm和10~50μm复合体中小于1。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的富集率随复合体粒级增大而减少。高肥力红壤各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吸附量、铵解吸量和铵解吸率均大于低肥力红壤。随着复合体粒级增大,铵吸附量和铵解吸量减小,铵解吸率增大。  相似文献   
85.
铵态氮源和碳源对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持水量WFPS为70%、温度为20℃的条件下,通过室内静态培养方法研究铵态氮源与不同碳源结合,对华北平原典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其中,碳源种类分别为葡萄糖、果胶、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秸秆。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和果胶有效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并在第1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39.85 μg N2O-N·kg-1·d-1和2533.44 μg N2O-N·kg-1·d-1;添加纤维素和只施秸秆处理降低了N2O释放。施入碳源增加了CO2释放,顺序为纤维素> 淀粉> 葡萄糖> 果胶> 秸秆> 木质素。培养结束后土壤中铵态氮几乎消耗完全,除添加葡萄糖处理外,其他施碳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在培养前3 d,土壤NH4+和NO3-总含量与N2O释放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6.
湖北省几种主要土壤的固定态铵及其固定与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用室内加氮培养与植物物料混合于砂滤管田间培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31.9-185.3mg/kg,占土壤全氮5.8%-23.7%。外源铵浓度为含N400mg/L,土壤对铵的固定率为33.0%-50.7%;土壤近似最大固定态铵含量与土壤原固定态铵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植物特料分解过程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比交换性铵含量的变化更大,在计算植物物料氮素矿化速率时应当把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87.
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显地土壤中铵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不同水分带上的两种土壤类型(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作为研究对象,以NH4Cl为示踪剂,模拟研究了铵态氮在土壤中的水平运移过程。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各土层的铵态氮浓度和水平运移速率均与运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1),并随运移距离的增加呈一阶指数衰减曲线变化。各土层的铵态氮水平运移主要由其对于铵态氮吸附的饱和程度来决定,而运移速率主要受浓度梯度、水势梯度及土壤基质势的控制;两种土壤各土层的铵态氮水平运移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大多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曲线变化;两种土壤各土层的铵态氮浓度均受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二者大多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草甸沼泽土0~20cm土层的铵态氮浓度随水分扩散率的升高呈Boltzmann曲线变化外,其它土层及腐殖质沼泽土的各土层均随其升高呈指数增长曲线变化;草甸沼泽土要比腐殖质沼泽土的相应土层更有利于铵态氮的水平运移,二者不同土层物理性质的显著差异是导致其铵态氮浓度、水平运移速率随运移距离、土壤含水量及水分扩散率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重要原因,而湿地水文条件可能对于二者物理性质的塑造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8.
采用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有机肥(猪粪和牛粪)与化肥(尿素)氮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水稻土铵态氮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100%尿素处理相比,培养到28 d,配施有机肥处理(除80%尿素氮配施20%牛粪氮、7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和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的累积释放量,且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降幅增大,降低幅度为5.78%~41.20%(P0.05);培养28~90 d,配施有机肥处理(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除外)的土壤铵态氮释放量显著提高;至培养90 d,50%尿素氮配施50%猪粪氮和80%尿素氮配施20%牛粪氮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单施100%尿素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4.81%和9.32%(P0.05)。培养结束时,氮素减施20%(单施80%尿素氮、50%尿素氮配施30%猪粪氮和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累积释放量与单施100%尿素处理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50%尿素氮配施30%猪粪氮既可以降低土壤铵态氮前期释放速率,又可以增加水稻土持续稳定的供氮能力,对减少氮肥损失维持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高等植物GS/GOGAT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高等植物体内 95%以上的NH4+通过GS/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合成酶 )循环同化。GS、GOGAT在植物叶片、根瘤以及根中均有分布 ,但在不同器官中GS/GOGAT循环的作用不尽相同。在绿色组织中 ,GS/GOGAT循环的主要作用是同化光呼吸产生的NH4+以及硝酸盐在叶中还原产生的NH4+,在根瘤中则主要同化根瘤菌固N产生的NH4+,而在根中则是同化吸收到体内的NH4+以及硝酸盐被吸收后在根中还原产生的NH4+。迄今有关植物GS/GOGAT循环的研究还不太深入 ,但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现代植物生理学技术的发展 ,GS/GOGAT循环研究展示广阔前景。对该循环及其调控机制的进一步了解 ,可为合理利用氮肥、提高植物N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GS/GOGAT循环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0.
Summary The turnover of interlayer NH inf4 sup+ in a loess-derived agricultural soil from the Shaanxi Province in China was studied. The concentration of 15N-labeled interlayer NH inf4 sup+ and total interlayer NH inf4 sup+ (labeled + unlabeled) in a soil grown with winter whea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ason (March) than when the crop was mature (June). In a further experiment with winter wheat it was shown tha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rlayer NH inf4 s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wo upper soil layers (0–20 and 20–55 cm) during March and in the deeper soil layer (55–75 cm) during April. When the heading stage of wheat was reached, about 200 kg N ha-1 of interlayer NH inf4 sup+ had been released. During the following growth period (heading until flowering of wheat)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rlayer NH inf4 s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upper soil layer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the form of 70 kg N ha-1 as urea led to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soil layer but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interlayer NH inf4 sup+ concent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layer NH inf4 sup+ takes part in the N cycle of the soil and that it contributes to the N nutrition of the crop. NH inf4 sup+ originating from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N may be rapid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terlayer of clay minerals and later released, when the N demand of the crop is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