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3篇 |
农学 | 7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62篇 | |
综合类 | 86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17篇 |
畜牧兽医 | 22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51.
52.
在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修建水库,由于坝基土粉粒含量较高,渗透性较强,因此,必须确保坝体坝基的稳定性。结合胜利油田修建的纯化水库,对坝体坝基静动力应力变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原型观测值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结论,对该地区地质条件下修建高坝水库并保证坝体、坝基的稳定性,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3.
基于RS与GI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生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代黄河三角洲3期TM遥感影像(1986年,1996年,2001年)及研究区1980年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应用RS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_d)对1986-2001年近代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生境适宜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S_d值的高低与丹顶鹤生境的相关性我们将S_d分为4类:低值区(0,0.25]、中低值区(0.25,0.50]、中高值区(0.50,0.65]、高值区(0.65,1.00],值越高,生境质量愈高,适宜程度亦愈高.结果表明:从1986-2001年近代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生境的破碎化程度加深,生境连通性降低,适宜性下降.不适宜生境(S_d≤0.5)的区域面积比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从1986年的65.11%增加到1996年的70.79%,又增加到2001年的77.06%;S_d>0.5的区域面积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986年,1996年和2001年的面积比重分别为34.9%,28.2%,22.93%. 相似文献
54.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群落演替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同步采样方法收集了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的资料,并利用定量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制定了3个大类和12个小类来代表种群结构的3个演替阶段和12个演替种群。研究区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为:盐质荒地→盐地碱蓬→柽柳→草地。这些种群大多数处在较低演替阶段,但芦苇 柽柳种群和白茅 柽柳种群接近草地群落的演替阶段。种群演替过程中的物种丰度、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的变化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来表示,其结果为:异质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增加,但物种均匀度随着演替的发展呈下降趋势。运用统筹技术研究演替与环境关系的结果表明,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盐生演替而言,土壤盐分含量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影响到种群的结构、物种组成和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55.
用sdgIBM1的组态混合波函数和玻色子表面δ相互作用研究三玻色子核的能谱,理论计算结果令人满意,能拟合比sdgIBM1多得多的能级,误差还更小,说明g玻色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这种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揭示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点及其原因,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生态压力度—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pressure-sensitivity-restoration,PSR)模型、量化分级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析珠江三角洲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工具分析变量因素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 ①2000—2020年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6 5~4.594 8,呈现微度脆弱等级; ②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脆弱等级较高,东西部脆弱等级较低。此外,随着高程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减轻,中度和重度脆弱区面积比例减小; ③林地表现为潜在和微度脆弱等级,草地表现为中度脆弱,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以轻度脆弱等级为主,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重度和中度脆弱区; ④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及生物丰富度指数。[结论] 受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等级提升。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可达性研究,提供古村落结合绿道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研究通过珠三角绿道与古村落的空间分布,提取古村落至绿道的距离可达与时间可达数据。在对此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绿道对沿线古村落的空间整合以及沿线古村落的慢行系统可达性问题,提出"点-面-线"的发展策略和以"三级优先发展模式"促进各市域古村落均衡发展,进而加速"绿道-古村落"网络系统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58.
社会经济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玉环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3):28-33
在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实地调查研究典型基塘系统的基础上,就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珠江三角液基塘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精养模式大量发展,重渔塘养殖,轻基面种植,基面畜禽养殖业下降,传统基塘系统良性循环的格局被打破,近两年特种鱼的经济效益下降,渔塘水质受污染,出现新型的集约化基塘系统,据此对基塘系统的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59.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之一,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利用1990,2000,200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13 580.8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3%,后6a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前10a;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旱地、林地面积快速减少;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景观不断破碎,多样性增强。水田、旱地、林地、水域和城镇用地近圆指数较小,斑块形状复杂;分维数介于1.26~1.44,各地类形状趋向复杂,人类对其干扰不断增强;林地是整个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质,分离度最小,水田、城镇用地、旱地和水域的分离度相对较小,呈现连片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0.
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的渭-库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可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与区域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依据。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ENVI 5.3软件对Landsat 8 OLI 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反映植被地上生物量信息的植被指数和波段因子,并结合样地实测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模型、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从而揭示该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所选的20个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7(P<0.01)。2)乔木与灌木地上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均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草本与农作物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验证决定系数均在0.6以上,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较小。3)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主要在280~1450 g·m-2 分布,面积约为6973.82 km2,低水平地上生物量(ABG<65 g·m-2)分布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02%。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作物>乔木>灌木>草本。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基于地物光谱特征构建的遥感估测模型可准确估算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定量反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