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4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2660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2005篇
基础科学   107篇
  675篇
综合类   3729篇
农作物   285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659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44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540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Cham-plein’引自法国,对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持久抗性。为了明确其抗性遗传特点,以感病品种‘铭贤169’与其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了F1、F2、F3和BC1代,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在温室和田间对‘Champlein’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条锈病基因以互补方式控制;系谱分析表明基因可能来源于‘Vilmorin27’。  相似文献   
42.
牛奶子锈病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牛奶子上发现了牛奶子锈病,经鉴定,该锈病为牛奶子春孢锈菌Aecidiumelaeagni-umbellatae Diet.其病株率100%、病叶率26%,叶片枯斑、脱落和削弱树势.在牛奶子锈病菌上采集到自然重寄生菌,经鉴定为Tuberculina sp.,该重寄生菌为国内外首次发现.重寄生菌寄生于牛奶子锈菌春孢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笔者对牛奶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牛奶子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与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为阐明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的标记基因型和遗传背景,利用7个与玉米抗南方锈病3个基因连锁的SSR标记鉴定了38份抗病玉米种质的标记基因型,并采用40个多态性SSR标记对39份抗南方锈病的玉米自交系和6个标准测验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7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将38份抗病种质鉴定为17种标记基因型,表明可能存在多样的抗性基因组合方式;辽2204等9份种质仅扩增出齐319的标记基因型,沈136和W456仅扩增出W2D的标记基因型;种质LO932未扩增出与齐319、P25和W2D相同的标记,可能携带新的抗南方锈病基因;相近遗传背景的抗性种质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表明抗病种质可能携带的抗南方锈病基因在育种选择中发生了分离。40对多态性SSR引物在45份自交系中共检测出11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88个等位基因,变异范围为2~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4649,变化范围为0.1258~0.6951;通过UPGMA聚类分析,39份抗病材料被划分到以标准测验种为代表的6个杂种优势亚群中,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这为在育种中合理利用抗源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相似文献   
45.
地面高光谱和低空遥感监测小麦白粉病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手持式高光谱仪和基于数字技术的低空遥感系统,对不同严重度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定,同时调查病情指数,分析不同时期地面平台光谱反射率与病情指数及低空遥感平台反射率与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面光谱测量冠层光谱反射率和低空遥感数字图像反射率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在灌浆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就地面测量结果而言,近红外波段的相关性高于绿光波段,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54;低空遥感数字图像红、绿、蓝三波段中,相关性依次降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5和0.62;而且低空遥感图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也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蓝、红、绿波段,相关系数依次为0.70、0.68和0.54。这表明利用遥感非破坏性监测小麦白粉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81份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苗期分小种接种和大田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对供试的81份春小麦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分析其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具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7份,具成株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39份,有30份资源为含有成株期和对部分小种失去抗性的全生育期抗病性的抗性类型;苗期分别接种7个小种后,表现抗病的资源数为9~25份不等,表现中抗的资源为2~6份不等,表现感病的有50~69份不等,成株期表现抗病的73份,表现中抗的3份,感病的5份,即供试种质资源大部分表现为苗期感病,而成株期具有抗病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81份种质资源抗性聚类相对分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抗条锈性资源。  相似文献   
47.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小麦品种武汉2号和品冬34对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病性及抗病遗传规律,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以及致病类型Su11-4、Su11-5、Su11-11、PST-Ch42在苗期接种小麦品种武汉2号和品冬34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用武汉2号和品冬34分别与感病亲本铭贤169进行杂交,对F2群体和F2:3家系在温室进行苗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2号对CYR29和CYR32表现感病,对其它小种和致病型均表现抗病,且对CYR31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品冬34对所测试的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高抗,且对CYR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9.
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8年起,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分别与25个抗性供体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的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通过基因推导分析、单体分析和SSR标记技术检测目的基因,选育抗条锈近等基因系,现已获得重要进展,成功选育出8个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抗条锈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即Taichung29*6/Yr1、Taichung29*6/Yr2、Taichung29*6/Yr5、Taichung29*6/Yr7、Taichung29*6/Yr9、Taichung29*6/Yr10、Taichung29*6/YrSpP、Taichung29*6/YrKy2。另有9个组合转育获得343个抗性稳定株系,正检测其目的基因,3个组合转至BC6F3,自交纯合筛选抗性稳定株系,5个组合转至BC5,继续回交转育。  相似文献   
50.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位,但已呈下降趋势,到1996年出现频率仅为5.2%,名列第8;1991~1992年条中25号居第2位(3.6%~8.4%);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1号(6.6%~16.7%)和条中30号(5.7%~7.9%)分别上升为第2和第3位,特别是条中31号到1996年已跃居首位(13.0%)。条中21、22、23、26、28号等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4~1996年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前者3年分别为19.6%、34.8%和38.2%,后者3年分别为12.2%、20.9%和46.6%。这2个致病类群内分化加剧,到1996年已分别分化为9和12个类型。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