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53篇
  700篇
综合类   624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074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3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估算1993-2015年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分析其时空变化格局及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了解这一时期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对水热因子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运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估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利用一元线性回归、二阶偏相关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草地NP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对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①1993-2015年,中国草地NPP年均总量为7.595×1014 g (以C计),单位面积NPP均值为296.76 g/m2/a。总体上,草地NPP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②1993-2015年草地NPP总量以-1.415×1012 g/a的线性速率(p>0.05)波动式下降。其中,1993-2010年草地NPP总量以-2.312×1012 g/a的线性速率(p<0.05)显著降低,2011-2015年草地NPP总量以7.00×1011 g/a的线性速率(p>0.05)波动式上升。1993-2015年,NPP呈减少态势的面积大于NPP呈增加态势的面积且40.40%的草地NPP呈现显著性变化。③年际变化上,除去2011年以来草地NPP的波动性变化,草地NPP与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的二阶偏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空间分布上,草地NPP与太阳辐射显著偏相关的面积 > 与降水显著偏相关的面积 > 与气温显著偏相关的面积。[结论]1993-2015年,中国草地NPP总体上呈现普遍降低、局部改善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主要受到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的影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32.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验证柴油机缸体加装工艺气缸盖预紧后珩磨加工湿式气缸套内孔工艺,能够提高柴油机装配气缸盖后的气缸套内孔圆柱度精度,提升柴油机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33.
利用AMESim软件对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主要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及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参数,为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设计及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方典型草原由于气候特点及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使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沙化退化面积不断扩展。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当地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使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该区域基本情况和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草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思路:建立水—草—畜平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小开发、大保护”;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并提出了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为今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This study compared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natural grassland and recently abandoned rice field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ose variables that might explain the observed increase of Camponotus punctulatus anthills in abandoned rice paddy fields from Northern Argentina. Mainly due to a reduction of macropores and mesopores, overall porosity decreased by around 6% and bulk density was about 7% greater, in the 0- to 10- and 10- to 20-cm layers of the abandoned rice fields.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from organic matter increased (29% and 41% respectively for the 0- to 20-cm horizon) during cultivation but decreased (38% and 24%) 2 years after the last rice harvest. Forty percent of natural grassland-organic matter and 30% of abandoned rice-organic matter mineralized in less than 2 years. There was a different community structure between the abandoned rice fields and the undisturbed natural grassland and only a 20.6% (i.e. only 19 species from a total of 92) overlap in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abundance of macrofauna was greater in abandoned rice fields (2,208 individuals m–2)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grasslands (288 ind m–2) due to higher densities of small earthworms and Camponotus punctulatus ants; however, the Shannon index showed lower values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grasslands. Earthworms and C. punctulatus in the abandoned rice fields showed a change in their 13C signature indicating a switch in diet from natural grassland organic matter (C4) to organic matter from rice (C3).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s of rice cultivation practices did not seem to produce any physical or trophic limitations to recolonization by the macrofauna. It seems that changes in overall soil conditions have favored a change in the construction behavior of C. punctulatus which, in combination with population increases, could explain the explosion in number of anthills.  相似文献   
36.
坝上草原退耕地植被不同恢复处理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坝上草原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浅耕处理和深耕处理3种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种)大小为浅耕处理(18)>自然恢复(15)>深耕处理(14);自然恢复处理、浅耕处理和深耕处理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23 949粒·m-2、15746粒·m-2和10600粒·m-2,浅耕处理和深耕处理分别比自然恢复处理减少34.3%和55.7%;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密度的对应关系可用三次曲线来表示.土壤种子库间有较高的相似系数,但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7.
分析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干湿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FAO推荐的彭曼一孟蒂斯方程,利用典型草原区1961—2008年2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通过计算潜在蒸发量、地表干燥度指数和水分盈亏量,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它们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干燥度指数均在2.0以上,水分亏缺量在400mm以上,属于地表干燥、水分亏缺状态。且整个牧草生长季4—9月,地表仍以干燥、水分亏缺为主。(2)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水分亏缺多、干燥度大,属于气候相对干燥时期;80、90年代水分亏缺减少、干燥度降低;2001—2008年,水分亏缺量和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甚至达历史最大值,成为气候最为干燥时期,且变干倾向显著。(3)对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8以上),其次为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在0.6以上),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91~1993年在新疆阜康县不同草地类型上观测到的牧草产量、环境资料与地面光谱、气象卫星资料等,进行了多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草地产量和环境因子与各种遥感绿度值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均达到0.84以上.并通过F检验.通过3年多研究,主要运用确定性强的遥感、环境和牧草产量及其它土地资源资料,借助于计算机和GIS,开发和建立了遥感环境综合技术系统(RSECTS)。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和ERDAS软件,进行了阜康县草地类型分类、草地和土地类型图及产量分级图制作,建立了NOAA卫片目视解译标志。并且利用RSECTS系统,对阜康县草地与其它土地资源进行了大面积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发现,1992年该县的草地与其它土地资源比1982年前有较大变化,其研究结果也证明,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可进行草地和其它土地资源初级生产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9.
王昭雅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5):159-164
为增进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本研究考察了国内草原"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具体以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业人口、牲畜超载率和农牧民纯收入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对比"补助奖励"政策前后全国草畜平衡状况,并结合BGLI模型计算"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对草原超载问题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补助奖励"政策对全国的超载现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增加了牧区半牧区县的人口和牧民纯收入,尤其对半牧区县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牧区半牧区县整体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很高。但无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率的低下,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办法实施"精确放牧"政策,并提出先减后补,根据超载程度做好多补,中小牧户为补贴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40.
农牧户作为退牧还草技术的实施者和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技术的感知度和认可度对于调整和完善退牧还草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草地荒漠化典型区域——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包括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相宜性、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5个方面的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牧户视角对内蒙古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农牧户视角的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为0.469 8,说明农牧户对于退牧还草技术的综合评价处于中等水平,技术满意度一般,技术可持续性较弱。具体表现为农牧户对于技术自身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修复功能持以肯定态度,生态效益评价较高;而对于经济效益和技术可持续性评价较低。2)分项退牧还草技术评价结果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技术相宜性、技术效益、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推广潜力。3)分区域研究得出,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的区域差异性较小。因此,退牧还草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农牧户对于该项技术的满意程度,为退牧还草技术的持续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