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林业   343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79篇
  573篇
综合类   648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31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琅琊山植物志为参考,选取11个典型的琅琊山植被类型,并采集土壤样本。利用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琅琊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从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最小的是接骨木;从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最小的是麻栎。(2)从土壤化学性质看,pH值最大是石蒜,最小的是早竹;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金线松,最少的是麻栎。  相似文献   
962.
为验证1GDP-280型水田打浆平地机在辽宁地区的应用效果,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营口市老边区于杨村进行相关作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具的强度可靠性、安全性、生产效率及作业面积均可满足要求,且打浆深度、压茬深度、植被覆盖率、作业后地表平整度等指标均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963.
近10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石羊河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定量监测策略及关键技术,提出石羊河流域尺度的植被覆盖、水库面积、积雪面积等要素因子的快速监测方法,并具体通过实际监测水库蓄水前后面积、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积雪分布特征,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发现:1997-2006年,整个祁连山区域冰川积雪面积呈多波形变化,有线性增加趋势。其中,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上游)和中段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西段呈增加趋势。石羊河流域植被总面积整体上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中稀疏植被和茂密植被退化最严重,适中植被面积变化不大。红崖山水库面积基本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5年,是19.35 km2;最小值出现在2001年,为7.4 km2。  相似文献   
964.
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20°陡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45,87,127mm/h)、不同下垫面条件(农耕地、裸地和草地)和不同草被覆盖度条件下(80%,60%,40%和20%)坡面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耕地产沙量是草地产沙量的21.4~131.5倍,裸地产沙量是草地产沙量的18.3~182.5倍;草地相对于农耕地和裸地的蓄水效益为30.8%~71.8%,保土效益高达94.5%~99.4%;20%草被覆盖度的坡面产沙量分别是40%,60%和80%草被覆盖度坡面产沙量的1.1~1.5倍、1.2~2.9倍和1.3~6.1倍;以20%草被覆盖度的草地为参照区,40%,60%和80%草被覆盖度的草地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分别为6.0%~80.0%和11.4%~83.5%,草地蓄水保土效益随着草被覆盖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5.
以重庆市主城区高速公路植被为例,根据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高速公路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即自然型、半自然型和人工型;对自然型选择南岸段高速公路植被群落,半自然型选择沙坪坝段高速公路、大渡口高速公路植被群落,人工型选择机场高速公路植被群落,比较了3种类型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大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并以自然型、半自然型为对照,分析了主城区高速公路植被类型组成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为重庆主域区,高迷公路植物群落的科学营建提供群落学铱据。  相似文献   
966.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7.
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冰冰  李占斌  李鹏 《土壤学报》2010,47(3):401-407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的影响,并从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草本植被对坡面侵蚀动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草本植被覆盖深刻影响降雨侵蚀动力,并最终对坡面径流侵蚀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0%~6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植被覆盖度>80%时,覆盖度的增加不能引起产流、产沙量的大幅度下降,植被水沙调控作用趋于稳定,确定本研究的临界植被覆盖度为60%~80%;以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表示的坡面径流侵蚀功率以及降雨侵蚀力等侵蚀动力指标均与侵蚀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径流侵蚀功率与产沙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说明径流侵蚀功率能更好地模拟侵蚀动力;以径流侵蚀功率/侵蚀量表示植被覆盖度对侵蚀结果的影响,反映了临界植被覆盖度的存在,可以作为评价植被侵蚀动力调控效应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68.
大连市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与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大连市石门山丘陵区灌木丛、针叶林和阔叶林三种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浅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变化在10%~20%之间,阔叶林样地土壤含水率全年波动较大,灌木丛样地次之,针叶林最为稳定。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除速效磷表现为灌木丛阔叶林针叶林外,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都表现为阔叶林灌木丛针叶林。从空间角度来看,各样地山顶、山腰和山底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不尽相同,但各自差别并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其变化基本符合随植被演替阶段提高而升高的规律。总的来看,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69.
温室内密闭小环境降温除湿效果及蒸腾水循环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密闭小环境对其内部温湿度及蒸腾水循环利用的影响,该研究对温室内盆栽做全密闭处理,基于“温差”热交换原理,通过调控盆栽小环境内的温湿度,降温除湿的同时回收利用蒸腾水。结果表明,利用“水-气温差”对密闭盆栽进行降温除湿回收蒸腾水,降温除湿效果显著,正午12:30左右,相比密闭对照盆栽,温度降低3℃左右,相对湿度下降7%;其他时间降温除湿效果虽不及正午,但白天平均降温2.4℃,相对湿度平均下降5%,蒸腾水最终都回收到U型管中。而利用“地-气温差”进行热交换、利用气泵使水汽循环,对密闭盆栽进行降温除湿回收利用蒸腾水。试验过程中,夜晚的降温除湿效果不显著。白天气泵运行期间,地-气热交换处理盆栽相对于密闭对照盆栽温度平均下降2.5℃左右;相对湿度平均下降10%。正午时分,降温除湿效果最为显著,相比密闭对照盆栽气温降5℃以上,与温室内的温差只有1.5℃;此时湿度下降15%。降温后凝结而成的水珠在高速气流的带动下重复利用于盆栽。由此可见,利用水-气、 地-气温差对密闭盆栽小环境可实现降温、除湿并实现蒸腾水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70.
石淞  李文  杨子仪  于冉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3):254-264,276
[目的] 探究长白山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地形的响应关系,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基于MODIS NDVI与DEM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长白山区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重心迁移模型,结合地形面积差异修正系数,深入解析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揭示植被覆盖变化在高程、坡度、坡向因子上的分异效应。[结果] ①时空分布上,2000—2020年长白山区植被覆盖度以0.023 7/(10 a)(p<0.001)的速率增长并于2010年发生明显的上升突变,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整体处于较高水平。②时空变化上,2000—2020年长白山区植被改善区域面积远大于退化区域面积,呈以“高—高”模式为主的显著聚集状态,但聚集程度波动下降;21 a间植被覆盖重心整体向西南迁移。③地形分异上,长白山区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坡度升高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不同时段下海拔<600 m,≥1 200 m及坡度<2°,≥25°区域植被普遍呈退化趋势,海拔600~1 200 m及坡度2°~25°范围内以改善或稳定趋势为主;平地区域植被退化趋势明显,其他坡向上各变化类型差异较小。[结论] 近21 a来长白山区植被状况总体向好发展,不同高程和坡度条件下植被变化空间分异明显,而坡向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