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265篇
林业   277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52篇
  3130篇
综合类   673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效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和盆栽试验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用有机肥,有效硅可提高10% ̄35%,水生在产加6% ̄104%,并促进了水稻植株对硅的吸收,使水稻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2.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区,生态环境甚为脆弱,季节干旱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坡薄土面积土,土质干瘦。因此,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应是雨养农业,采取全面改善生态条件,合理布局农林牧业及应用高产配套技术等途径,以保证农业全面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
土壤施用稻草后,土壤最大吸磷量(M)增加18.4%-30.7%,吸附能常数(K)下降56.1%-63.6%.加入酒石酸、草酸、柠檬酸对土壤M的影响不明显,K值则下降55.6%-64.6%.影响土壤M的主要因子是活性铁、晶质铁、腐殖质、粘粒(<0.001mm);影响K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全磷。晶质铁、腐殖质.连续种植3季作物后,土壤M变化不大,土壤K值则显著增加.土壤K和M与第1季小麦及第2季油菜磷肥回收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第3季水稻磷肥回收率则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粉砂壤土对铵离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衡状态下粉砂壤土吸附铵离子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中NH4+的质量浓度产ρ(NH4+)影响土壤对NH4+的吸附模式。当ρ(NH4+)低于某一数值ρk(NH4+)时土壤中的NH4+将被溶解到土壤溶液中;当ρ(NH4+)较大时土壤对NH4+的吸附作用可用Langmir吸附模式描述;当ρ(NH4+)较小(但大于ρk(NH4+)时,土壤对NH4+的吸附作用可用线性等温的Frundlich吸附公式描述。  相似文献   
95.
地带性土壤发育成马肝土以后,表层、亚表层不同腐解程度的有机残体数量增加.铁质、铁锰质凝团数量减少,并形成许多腐殖质铗质扩散胶膜和根际铁质环状物。其渗育层、潴育层出现了许多体积较大的扩散状铁质,铁锰质凝团、凝块、凝粒集合体和无定形锈斑。 马肝土各发生层的孔隙壁、裂隙壁均无淀积粘粒胶膜的发育。相反原地带性母土在水稻土形成后,淀积粘粒胶膜消失并使扩散状胶膜出现褪色现象。在土壤微垒结类型上,除残留有起源土壤的特征外,马肝土多呈基质内有离析物的细粒物质微垒结。  相似文献   
96.
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万大山属北热带山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已遭到外来种植物入侵。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证文献资料,初步确定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有23种,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6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26.1%;其次为苋科,3种,占入侵植物的13.0%。从来源看,23种入侵植物中,有21种来自热带美洲,占入侵植物种的91.3%。23种入侵植物均为r-选择对策种,其中有草本20种,占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87.0%。23种入侵植物几乎全部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最后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也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海南霸王岭1hm^2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大部分低密度的树种或只集中分布在森林循环的少数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对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少,而那些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且个体数或断面积中等的树种,对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大。  相似文献   
98.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组成与地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并研究其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维管植物隶属于65科150属213种,种子植物63科148属211种,分别占海南岛和全国种子植物总科、属、种的32.66%、19.29%,13.56%、4.69%和7.65%、0.78%~0.81%;优势科明显,单种科36个,寡种科24个,共占总科数的92.31%;属内种的变化范围为1~6,单种属最多,占总数的76.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热带-亚热带过度性明显的特点;根据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最小取样面积为范围在3 600~6 400 m~2之间,其上限高于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4 000 m~2最小面积;相较于山地雨林,其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更复杂。  相似文献   
99.
针对黄淮海平原典型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黏粒含量较高,土壤有效水分库容较低,严重限制作物生产的现状,该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改性物料的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及小麦生理的影响,以期获得农田水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磷钾(control,CK),常规氮磷钾配施下的添加秸秆(straw returning,SR)、秸秆碳(straw carbon,SC)和粉煤灰(fly ash,FA)处理,维持土壤相对含水率在80%,培育小麦至抽穗期,开展为期10 d的干旱胁迫试验。结果显示SR和SC处理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且处理间的差异较小;FA处理因其表面富含大量疏水性结晶矿物,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较快,迟效水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但土壤速效水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改性措施均有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减轻干旱胁迫的趋势,但在极端干旱胁迫下,FA处理叶片相对含水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余处理,且作物体内积累大量丙二醛、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田间管理中砂姜黑土相对含水率应维持在38%(SR)、36.5%(SC)和24.5%(FA)以上,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30.78%(SC)、28.43%(SR)和22.5%(FA)时将会对作物生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鉴于秸秆优良的保水性能,粉煤灰“富水,不保水”的特性,秸秆与粉煤灰的配合施用将利于砂姜黑土的改良。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观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微观结构的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盐碱土的工程性质和对滨海盐碱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粒度分析(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压汞(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方法,对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其微观特性,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提供微观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黏粒含量表现大小依次为农田、滩地、草地,而土壤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草地、滩地、农田;农田、草地与滩地盐碱土矿物成分中,石英、方解石和钠长石等原生矿物占绝对优势,仅含少量黏土矿物,且农田黏土矿物含量远大于草地与滩地;草地与滩地盐碱土孔隙特征类似,两者在0.1≤孔隙直径<10μm范围内小孔隙与微孔隙占有绝对优势,而农田盐碱土以孔隙直径在<2μm范围内的微孔隙与超微孔隙为主。农田盐碱土由致密片状、扁平状结构与微裂隙构成,骨架颗粒间由黏土矿物胶结;草地盐碱土由紧密镶嵌的块状颗粒和架空孔隙构成,骨架颗粒间无胶结;滩地盐碱土由紧密堆积的粒状颗粒和粒间孔隙构成,骨架颗粒间无胶结。研究成果可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微观结构的认识,为滨海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了微观尺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