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8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安徽省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内湿地、林地、水产养殖地、耕地及撂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湿地(19.94g/kg)>林地(10.63g/kg)>水产养殖地(8.84g/kg)>耕地(7.29g/kg)>撂荒地(4.68g/kg);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P<0.01),湿地、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与撂荒地(P<0.5);耕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撂荒地(P<0.5);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受人为干扰强烈的水产养殖地和撂荒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2.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个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除次生马尾松林、次生柳杉林和桃树林外),含量为38.84%~86.56%,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3.42%~59.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0.00%~12.50%,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花粉类型丰富度差别不明显,物种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乔木和灌木植物种类的变化,草本和蕨类基本保持不变;(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基本反映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表土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表土孢粉组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3.
土壤消解方法研究及对上海浦东环境汞背景值初步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丁振华  王文华 《土壤》2004,36(1):65-67,80
利用欧洲标准样作控制,对比研究了土壤总Hg测定的3种消解方法,并对浦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周围土壤总Hg的背景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浦东土壤Hg背景值达到192.68 ng/g,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这与上海的工业历史、农业施肥习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浦东地区土壤中的气态Hg(一个样品除外)含量都很高。  相似文献   
54.
应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了攀枝花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 ,在此基础上 ,评价了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Cd没有污染 ,Co、Cr、Ni、Pb为轻微污染 ,As、Zn以轻微污染到中度污染为主 ,污染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工矿区。  相似文献   
55.
基于PLSPM模型的鄂西南部分区域耕地土壤pH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鄂西南部分区域采集的土壤pH数据,进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pH呈现东北向西南降低的趋势,整体属于酸性土壤;不同耕地类型土壤p H大小分别是:水浇地>旱地>水田;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p H有所差异,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p H较高,结晶岩和泥质岩发育的土壤p H较低;耕地土壤p H多因素综合模型显示,人为活动是该区耕地土壤p H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后依次是气候、作物和地形;不同土壤酸碱性的耕地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中性和弱碱性土壤对人为活动表现为正向响应,强酸性及弱酸性土壤对作物长势和地形同样表现为正向响应,极强酸性土壤对人为活动的响应程度最低,弱碱性土壤对气候的响应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56.
耕层增减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韩上  武际  夏伟光  陈峰  雷之萌  王允青  郭熙盛  李敏 《土壤》2018,50(5):881-887
试验于2012—2015年在淮北平原中部的濉溪县展开,设原始耕层(TS)、在原始耕层厚度上人工削减5 cm(TS-5)和在原始耕层厚度上人工增加5 cm(TS+5) 3个处理。在玉米和小麦成熟期采样分析和田间测产,在3季小麦收获后分别采集0~20 cm土层土样进行分析,明确耕层厚度变化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养分积累的影响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层减少5 cm处理明显降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N、P2O5、K2O积累量,与原始耕层处理相比,分别下降了5.61%和8.31%、5.65%、18.38%;耕层增加5cm后作物产量和各养分积累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第1个轮作周期结束时,耕层减少5c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低于原始耕层处理;而经过3个轮作周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逐渐回升,与原始耕层对应指标已无显著差异。耕层增加5cm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并在3个轮作周期后仍处于较高水平。综上,耕层厚度减少5 cm会降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各养分积累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增加5 cm耕层虽然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但对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的提高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7.
长期施用化肥对我国南方水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eta分析研究水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表层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00±0.23 g kg-1,是不施肥处理的1.06倍±1.01倍。分析认为施肥处理下,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导致较高的碳输入水平,另外相对充足的养分供应提高土壤固碳效率,这是施肥处理下土壤具有较高有机碳含量的两个原因。但不同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提升作用有差异:稻-稻-旱轮作制下化肥的作用不显著,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作用显著。方差分析发现相同施肥措施下,稻-稻-旱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三种轮作制度中最高,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施用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评价施用化肥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化肥生产、运输与施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三要素。  相似文献   
58.
Soil erodibilty during concentrated flow (Kc) and critical flow shear stress (τcr), both reflecting the soil's resistance to erosion by concentrated runoff, are important input parameters in many physically-based soil erosion models. Field data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se parameters is limited but crucial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oil loss by rill or gully erosion. In this study,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Kc and τcr for a winter wheat field on a silt loam soil under three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conventional ploughing, CP; shallow non-inversion tillage, ST; deep non-inversion tillage, DT) in the Belgian Loess Belt were monitored during one growing season. Undisturbed topsoil samples (0.003 m3) were taken every three weeks and subjected to five different flow shear stresses (τ = 4–45 Pa) in a laboratory flume to simulate soil detachment by concentrated flow.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variation, relevant soil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t the time of sampl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wo year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Kc(CP) > Kc(DT) > Kc(ST). Kc values can be up to 10 times smaller for ST compared to CP but differences strongly vary over time, with an increasing difference with decreasing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no-tillage are not reflected in τcr. Kc values vary from 0.006 to 0.05 sm−1 for CP and from 0.0008 to 0.01 sm−1 for ST over tim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Kc can be mainly explained by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but consolidation effects, root growth, residue decomposi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s as well play a role. τcr value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oil shear strength but Kc seems more appropriate to represent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during concentrated flow. The larg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Kc, which are shown to be at least equally important a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oil type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when modelling soil erosion by concentrated flow.  相似文献   
59.
表层土壤水盐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异性是研究改良土壤盐渍化的基础.将试验与统计学结合,分析宁夏银北试验区0~25 cm土层的水盐变化、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春夏季表层土壤水分含量、盐分含量总体随时间逐渐增大;水分变异系数处于中等变异,盐分变异系数处于弱变异区间内.通过统计计算,认为试验测定数目是达到精度要求的.利用Matlab软件拟合半方差函数求参,显示出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程度要明显高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60.
陈艳华  林依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47-4649,4668
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与对策措施研究是移土培肥专项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政策、观念、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移土培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思路,制定了包括目标层、管理措施层和具体措施层3个层次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与内容。在实施保障体系中,目标层是指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管理目标;管理措施层主要由法律法规、机制保障、管理保障和技术保障四大模块构成;具体措施层主要包括细化的法规、制度、规范、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制定有助于理顺移土培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与技术等方面的安排,促进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