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91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354篇
  392篇
综合类   516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斌    徐尚昭    周阳阳    王宏志  叶永钦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344-351
为了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规律,以湖北省宜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对宜昌市近15年间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宜昌市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占比最大,且各时期占比均在71%以上;(2)2000—2015年,宜昌市景观生态安全整体呈现西北—西南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安全区集中分布在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不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当阳市等低海拔地区;(3)2000—2015年宜昌市景观生态风险冷点、次冷点数量增加,次热点和热点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态势。(4)宜昌市“三生空间”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北、西南山区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东部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以及制约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及其耦合协调性,故需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促进宜昌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轴向柱塞泵内部子系统强耦合作用下柱塞泵呈明显的全局耦合特性,而柱塞泵传统局部动力学模型普遍存在恒压力、定转速等假设条件,缺乏对全局耦合特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此在分析子系统间结构关系及耦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组的键合图建模方法,建立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键合图模型。进行了柱塞-滑靴子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机理分析,并定义能量损耗因子,综合包含非线性因素的各子系统动力学方程参数,最终导出柱塞泵全局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43.
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生育期内水肥耦合条件下小麦根系层(0~100 cm)总磷浓度迁移过程的监测,系统分析了不同灌水量(高水7.6 mm、低水6.1 mm)及不同施肥量下(高肥125 kg/hm~2、低肥75 kg/hm~2)总磷在根系层的迁移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44.
蚯蚓非光滑体表试样的法向土壤粘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粘附力测试系统,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蚯蚓非光滑体表的法向粘附力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通过正交多项式设计法寻求正压力与卸载速度对蚯蚓非光滑体表法向粘附力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蚯蚓体表试样的法向粘附力随含水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增加,与钢试样相比,最大减粘率达到44%;正压力对法向粘附力呈二次效应关系,卸载速度对法向粘附力呈一次效应,随正压力和卸载速度的增加粘附力增加。本研究可为生物非光滑表面仿生研究以及揭示仿生耦合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5.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采集样方内植物和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物C/N)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含水率、容重、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C/N)的变化,并对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特征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的土层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内在相关性;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粘粒、含水率、容重、pH和土壤C/N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30 cm的土层;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化。【结论】土壤-植被的物理表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发生在土壤下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的恢复过程应是先自上而下由植被改善土壤,之后自下而上由土壤养育植被的过程。  相似文献   
46.
为减少蓖麻收获的切割功耗,该研究对前期设计的蓖麻波形圆盘割刀进行刃口曲线拟合与优化。基于国内种植的低矮蓖麻物理力学特性,采用B样条算法和基于三点圆曲率分析并带几何约束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蓖麻波形圆盘割刀刃口曲线进行参数拟合。并采用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odeling(SPH-FEM)耦合仿真方法模拟蓖麻茎秆切割过程,以刀盘厚度、底圆曲率半径和刃口角为试验因素,以最大切割力、切割功耗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割刀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最优割刀参数组合为:刀盘厚度3 mm、底圆曲率半径7 mm、刃口角19°,此时最大切割力为109.763 N、切割功耗为1.43 J。台架试验验证表明,SPH-FEM耦合仿真方法与台架试验获得的最大切割力和切割功耗基本吻合,误差在5%以内,所提方法能很好地研究模拟蓖麻割刀的切割过程,可为蓖麻收获装备研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7.
要正确对待西部种草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西部种草需要正确对待几个问题:良种不是绝对的,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就是好草种;种草的效益不是单方面的,不是追求单方面的效益;人工草地是现代农业的必要组分,同时不要忽视天然草原;种草不要忽视灌木,清除灌木要慎重;种草要有必要农业投入,应该用好地种草;要以发展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为重点,完善草地农业系统;管理是草业的命脉,应尽早达到草业生产数字化。  相似文献   
48.
【目的】提高水氮亏缺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并促进水氮耦合效应,实现夏玉米节水增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定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0、5、10、15t/hm2,分别记为C0、C1、C2、C3)、2种灌溉方式(正常灌溉I1、亏缺灌溉I2)和2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N1、亏缺施氮N2),正常、亏缺灌溉灌水量分别为100%和50%作物需水量,常规、亏缺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和100 kg/hm2,探究了不同水氮条件下生物炭对砂壤土持水保肥效果以及夏玉米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结果】添加5 t/hm2和10 t/hm2生物炭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持水能力,并减少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淋洗,10 t/hm2下效果最佳。同时,5 t/hm2和10 t/hm2生物炭可促进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在10 t/hm2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49.
经过10多年的科学研究,我国在微灌设备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生产试制了微灌用聚乙烯管材与管件,研制出了一批灌水器和过滤、施肥装置,促进了微灌技术的推广运用。对微管灌水器进行的系列化研究,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灌水质量。  相似文献   
50.
对于具有耦合关系的流域复杂系统,从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政策效应等方面分析生态-农业耦合效应,是实现流域生态文明的方法论。论文采用系统耦合测度模型,对洱海流域系统耦合度及动态耦合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流域生态文明下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政策的效应。结果表明:①生态农业措施对洱海流域生态-农业系统协调耦合产生积极作用。②1994-2015年,洱海流域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度由0.48提升到0.75,接近0.8的协调耦合阈值,表明生态-农业系统由磨合阶段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③耦合态势可分为磨合消耗、快速消耗、快速协调与磨合协调四个阶段,既揭示了初期生态农业政策的短期效益,又预示出中远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