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9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258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48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61.
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对小胶质细胞α干扰素(interferon α,IFN-α)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先用金葡菌感染BV2细胞,检测IFN-α的mRNA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量以及TBK1/IRF3通路的激活情况,再分别用TBK1抑制剂BX-795和amlexanox、NF-κB抑制剂IMD-0354处理细胞,检测TBK1/IRF3的激活以及IFN-α水平。结果表明,BV2感染金葡菌后,IFN-α转录水平在3~12 h升高,6~12 h释放量增加,呈剂量依赖性,TBK1和IRF3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未发生变化,但在1~12 h其磷酸化水平升高,表明金葡菌激活BV2细胞TBK1/IRF3通路,BX-795、amlexanox和IMD-0354处理细胞后,IRF3磷酸化水平降低,IFN-α生成减少,表明TBK1和NF-κB参与金葡菌促进BV2细胞生成IFN-α。综上所述,金葡菌感染BV2后促进IFN-α生成,且该过程依赖于TBK1和NF-κB,本结果为临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金葡菌提供了可能靶点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2.
为了对1例皮肤病患犬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结合患犬临床症状,采用寄生虫学、血液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检查,并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结果显示,经皮肤刮片和皮肤细胞学镜检,观察到犬蠕形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总蛋白含量升高,表明患犬有严重慢性感染和炎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1株呈金黄色菌落的革兰氏阳性菌和1株呈乳白色菌落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细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8种药物存在耐药差异;经选用多拉菌素抗犬蠕形螨治疗、丁胺卡那霉素抗菌治疗,结合对症治疗和提高犬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患犬病症消失,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可为犬蠕形螨混合细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3.
【目的】 制备一种适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引起奶牛乳腺炎感染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评价其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对槲皮素(0.05、0.10、0.15和0.20 g)和替米考星原料药用量(0.2、0.3、0.4和0.5 g)及转速(500、1 000、1 500 r/min)、反应时间(0.5、1.0、2.0 h)、反应温度(25、50、75 ℃)、溶剂浓度(5.0%、7.5%、10.0%)进行考察,以外观性状为指标,筛选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配方和制备条件;以微观形态、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对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表征;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体外杀菌曲线,对比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评价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的优势。【结果】 当替米考星为0.4 g、槲皮素为0.1 g、溶剂为20 mL 7.5%的聚乙二醇溶液,在转速为1 000 r/min、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50 ℃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其溶液外观性状显示颜色清亮,无沉淀和絮状物;微观形态显示该混合物纳米粒分布均匀,颗粒大小一致;沉降体积比为1,再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741.9 nm,Zeta电位为-7.69 mV。替米考星标准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4、1.51和1.38 cm,对SASCV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和2 μg/mL;体外杀菌曲线表明,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具有较强杀菌能力,可为治疗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