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1篇
  免费   864篇
  国内免费   1437篇
林业   1338篇
农学   1057篇
基础科学   623篇
  8875篇
综合类   6093篇
农作物   95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914篇
园艺   415篇
植物保护   185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497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629篇
  2016年   807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953篇
  2013年   960篇
  2012年   1203篇
  2011年   1507篇
  2010年   1131篇
  2009年   1268篇
  2008年   1224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01篇
  2005年   908篇
  2004年   634篇
  2003年   544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草地土壤肥力及其营养管理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草地土壤肥力的来源,土壤基本养分对草地生产的作用,草地植物与动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及缺乏症状,说明了加强草地营养管理以及维持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平衡的重要性,指出增强对土壤肥力和营养管理是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保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保障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2.
根际是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对研究土壤与植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特征,以及优势植物根际养分富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条件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且随退化程度加剧呈逐渐下降趋势;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微生物量的碳、氮、磷和养分均出现富集效应,其富集率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 > 中度退化草地 > 轻度退化草地 > 未退化草地;由相关分析可知,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与全磷、全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植物根际存在富集和活化现象,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调控根际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利用萌发法研究了甘南退化高寒草甸不同改良措施(经综合恢复即围封+划破草皮+补播+灭鼠(ESRD)、围封+灭鼠(ED)、围封(E))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样地中共统计到35种植物,隶属18科29属。对甘南退化高寒草甸采取综合恢复(ESRD)时,土壤种子库物种数趋于增加,比ED高出16.9%,比E高出63.9%。ESRD措施下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451.5粒/m2,比ED高出354.8粒/m2,比E高出957.1粒/m2;杂类草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减少,比ED低19.3%,比E低26.2%;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两种措施。3组改良措施鼠丘种子库密度依次为ESRD(938.1粒/m2)ED(762.8粒/m2)E(719.1粒/m2);鼠丘上禾本科物种所占比率为综合恢复ESRD(23.26%)ED(12.31%)E(11.92%)。ESRD改良下鼠丘上的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小于其他组。说明对退化高寒草甸草地及时进行综合恢复和灭鼠以及对鼠丘进行补播是改良天然退化草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局地尺度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青海省湟源县局地尺度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物多样性梯度的地上生产力、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真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调查、采样和分析。通过偏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差分解分析(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VPA)、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与地上生产力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多样性分别与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PLSR,VPA,SEM等方法控制土壤非生物因子效应后,真菌多样性与二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仍存在。综上所述,局地尺度下青海省湟源县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样性是调控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正向关系的关键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55.
南疆白绒山羊是通过对当地山羊的选育和杂交改良,经过近20年的努力育成的。通过本品种选育,横交固定,饲养管理等技术的实施,培育出了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的新品种白绒山羊7.6万余只,并且建成年生产种羊达1000只的种羊生产基地,采取边培育边推广的方法,使阿克苏地区绒山羊平均个体产绒量达175.6g,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6.
肉用西门塔尔牛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黄牛、西门塔尔与云南黄牛的杂交牛(西本杂)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西本牛与本地牛体尺体重都有了显著提高(P<0.01)。西本杂牛的初生、6、12、18、24月龄体重比同龄本地牛分别高出82%、18%、69%、50%、78%。  相似文献   
57.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所有的生态破坏中,水土流失称之为“环境破坏第一杀手”。针对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人为破坏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整治经验及野外工作所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析,以生态恢复学为指导,总结了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研究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水土流失给生态安全造成的巨大危害,展望了水土保持的预期目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8.
退化草地土壤生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退化草地土壤生化活性进行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后其土壤生化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土壤生化活性随着退化程度增高而减小,但差异并非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土壤生化活性间的相关性则显著地与草地退化程度有关,说明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间的协调作用受到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土壤氮素和碳素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59.
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绢蒿(Seriphidium)荒漠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绢蒿荒漠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和6个采样距离(50 m,100 m,200 m,400 m,800 m和1200 m)的土样,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电导率、pH值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全钾和速效钾没有明显变化,土壤电导率、pH值、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放牧扰动强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说明,在新疆北部涓蒿荒漠,过度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土壤养分明显减少,甚至枯竭。  相似文献   
60.
放牧是新疆山地草甸重要的利用方式,探明放牧对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可为深入了解草地碳汇功能,合理的利用草地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开展,以长期放牧和围封草地(CK)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将土壤筛分为<0.25 mm,0.25~1 mm,1~2 mm,2~4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并测定了各粒径团聚体的比例、土壤β-葡萄糖苷酶、土壤β-木糖苷酶、土壤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21天的CO2释放量。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的团聚体比例,降低了<0.25 mm,1~2 mm土壤团聚体的CO2释放量;<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CO2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粒径;三种土壤酶活性在<0.25 mm,1~2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中与土壤呼吸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在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放牧会抑制<0.25 mm,1~2 mm团聚体酶活性,降低土壤呼吸,使得草地整体代谢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