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70篇
  44篇
综合类   25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武海峰 《北京农业》2012,(27):178-179
农村社会保障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制度保障之一,主要从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解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低水平保障,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2.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干旱区研究》2012,29(4):641-647
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及克里格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形因素对土壤水分及草地生物量异质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在0~20 cm最小、60~80 cm最大;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的空间异质性较大。3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空分布格局各不相同,说明地形是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地形对植物的生长动态规律影响很大,却对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异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同,生长初期地上生物量与60~100 cm土壤水分显著负相关,说明生长初期的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并且植物生长耗水主要来自60~100 cm土层;生长旺期和末期的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干旱区植物耐旱器官的建成有关。
  相似文献   
113.
以内蒙古托克托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半干旱区旗县域农用土地存在的问题,利用 研究区2002年遥感影像及有关图件与资料,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参照FAO 土地评价体系,应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9657个评价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 分析,完成研究区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限制条件及用地对 策。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的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分维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缓解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排斥现象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结论 】应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程度,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5.
A degraded dwarf shrub, annual grass semidesert vegetation type in Turkana, northwestern Kenya, was protected from livestock grazing from October 1985 to December 1990. The effects of controlled grazing on plant cover, litter cover and bare ground were monitored to appraise the trend in range condition using grazed transects (GT) and ungrazed transects (UGT). Despite an initial increase, plant cover on the UGT deterior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at on the GT. At the conclusion of six years of protection,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of Indigofera cliffordiana on the UGT exceeded 60 per cent whereas on the GT it was 6 per cent. Furthermore the density of I. cliffordiana on the protected area decreased whereas that on the GT remained substantially unchanged. Aristida mutabilis replaced I. cliffordiana on the UGT but showed little change on the grazed area. Sedera hirsuta disappeared from the GT. On the UGT the percentage of bare ground, despite an initial decline (39.3 ± 7.3 per cent),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68.9 ± 15.7 per cent) in parallel with the GT (77.3 ± 4.7 per cent). The results contradict a commonly held view that land degradation only occurs when plants are overus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gradation can occur in the absence of grazing, especially if the plant species involved are dependent on perturbation. As over-resting eliminates I. cliffordiana, it seems judicious to allow a 2-3 year deferral period followed by moderate grazing if it is to be optimally managed.  相似文献   
116.
This paper considers evidence of 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impact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communal areas of southern Zimbabwe. Various measures of rangeland degradation, using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 indicators, are examined. An apparent contradiction emerges between the high observed levels of soil erosion and the lack of impact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s measur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trends, cattle production parameters, cumulative stocking levels and extraction rates. Farmers' observations of l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support the quantitative data. A possible re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lies in an assessment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degradation patterns; this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current erosion is concentrated in areas that are not key grazing resources for cattle. The analysis suggests an agenda for degradation research that concentrates on evaluating the time span over which economic impacts of soil erosion are felt and assess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los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key grazing resource patches.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8.
秦岭野生秋季花卉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秦岭中段一些地区进行了调查,表明野生秋季花卉资源丰富,隶属于37科、68属,近120种。对某些特有、珍稀种类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一些野生秋花植物生境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开发利用及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119.
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论述了农村工业浪潮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形成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 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加强乡镇企业 环境综合整治、增加环保投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增强环保科技投入、严格执法等方面采 取对策.  相似文献   
120.
浙西南丘陵地八种乡土阔叶树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类繁多的乡土阔叶树种资源,在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木材加工业和香菇业的过量发展,近几年来,浙西南地区天然阔叶林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这不仅造成林业产业的资源危机,更严重的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天然林,加速发展人工阔叶林,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80年代初,在龙泉市境内采集了具有一定用材和观赏价值的8种乡土阔叶树种子进行育苗,并在城郊的丘陵地上设置造林试验,旨在筛选优良造林树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供生产单位参考。1 试验地自然条件  试验地位于浙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