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3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林业   727篇
农学   776篇
基础科学   89篇
  850篇
综合类   3729篇
农作物   678篇
水产渔业   342篇
畜牧兽医   1301篇
园艺   583篇
植物保护   25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629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572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59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株高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小麦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扬麦12和偃展1号杂交得到的包含20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 3年共6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2B(1)、4B(1)、4D(1)、5A(1)、5B(1)和7D(2)上共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QTL。QPh.yaas-4BQPh.yaas-5AQPh.yaas-7D.1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12,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在6个环境下都能检测到的位点是QPh.yaas-4BQPh.yaas-4D,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14.50%~24.09%和19.01%~29.80%,经过比对发现,这2个QTL分别是Rht1Rht2QPh.yaas-5A在5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为3.29%~5.36%;QPh.yaas-2DQPh.yaas-7D.2在4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为3.45%~6.14%和3.16%~4.10%;QPh.yaas-5BQPh.yaas-7D.1分别在2个和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是2.27%~5.09%和2.72%~4.82%。QTL比较分析后发现,QPh.yaas-7D.1QPh.yaas-7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研究Rht-B1Rht-D1对千粒重、穗长和穗粒数的效应,发现Rht-B1位点对这些农艺性状无显著效应,Rht-D1位点仅对千粒重有显著效应,其株高增效等位变异可显著增加千粒重。在自然群体中验证Rht-B1Rht-D1的效应结果与RIL群体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2.
结球甘蓝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结球甘蓝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条件对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限制小孢子胚发生的主要因素.适宜取材的花蕾大小为2.5~4.0mm,瓣药比为2/3 ~7/6,盛花期是取蕾的适宜时期;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和添加适量活性炭均可显著提高胚状体诱导率,但对于难出胚基因型没有起到诱导出胚的作用;胚状体的诱导和萌芽需要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6-BA的参与,适宜的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NLN-13+0.2mg· L-1 6-BA+0.1mg·L-1 NAA,胚状体诱导率为38胚/10蕾,适宜的胚状体生芽培养基为MS+0.4mg·L-16-BA +0.1mg·L-1 NAA+3%蔗糖+0.7%琼脂,芽诱导率达46.7%.  相似文献   
103.
The Central Nervous (CNS) and Immune Systems (IS) are the two major adaptive systems which respond rapidly to numerous challenges that are able to compromise health. The defensive response strictly linking innate to acquired immunity, works continuously to limit pathogen invasion and damag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nate response is crucial for survival and for an optimum priming of acquired immunity. During infection, the immune response is modulated by an integrated neuro-immune network which potentiates innate immunity, controls potential harmful effects and also addresses metabolic and nutritional modifications supporting immune function. In the last decade much knowledge has been gained on the molecular signals that orchestrate this integrated adaptive response, with focus on the systemic mediators which have a crucial role in driving and controlling an efficient protective response. These mediators are also able to signal alterations and control pathway dysfunctions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ersistence and/or overexpression of inflammation that may lead to tissue damage and to a negative metabolic impact, causing retarded growth.This review aims to describe some important signalling pathways which driv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mmune and Nervous Systems during infectio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mmunomodulator hormones such as Glucocorticoids (GCs), Growth hormone (GH),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and Leptin, as well as nutritional factors such as Zinc (Zn).Finally, the review includes up-to-date information on this neuroimmune cross-talk in domestic animals. Data in domestic animal species are still limited, but there are several exciting areas of research, like 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 pathways between mediators (i.e. cytokine-HPA regulation, IL-6-GCS-Zn, cytokines-GH/IGF-1, IL-6-GH-Leptin and thymus activity) that are or could be promising topics of future research in veterinar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04.
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田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比实验,确定目前常见的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马铃薯后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程度,探索不同调节剂的最佳喷施浓度,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试验可知,保丰素(180g/hm2)处理提高产量的效果最好,多效唑(750g/hm2)处理后,大薯块所占百分比最高,缩节胺(150g/hm2)处理后,马铃薯淀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5.
短花针茅群落主要物种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短花针茅群落21个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呈不显著相关的种对多于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种对在所有种对中几乎各占一半;短花针茅群落21个主要物种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种组,即冷蒿组、狭叶锦鸡儿组和短花针茅组;研究物种种间关系时,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6.
小麦基因枪法遗传转化中幼胚组织培养有很强的基因型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基因小麦的广泛应用。为了建立克服基因型障碍的小麦高效再生系统.促进转基因小麦的规模化应用,对15个小麦基因型的幼穗、幼胚两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两种外植体之间无差异,但幼穗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质量好于幼胚。15个基因型幼穗外植体的绿苗分化率均高于其相应的幼胚外植体绿苗分化率,表明幼穗是很好的外植体材料。对其中H6756和H311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所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了基因枪转化,姑果表明,幼穗受体的基因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相应幼胚受体的基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7.
AP2/ERF基因家族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前期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发现马铃薯‘加湘1号’一个AP2/ERF家族基因(PGSC0003DMG400012154)在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24 h后被显著激活。从接种P.infestans 24 h的‘加湘1号’的总RNA中通过RT-PCR获得了该基因CDS序列为885 bp,BLAST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一个29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并且含有1个AP2/ERF结构域,是AP2/ERF转录因子家族中的ERF亚家族的一员。本研究将该基因与XcmⅠ酶切的表达载体pCXSN连接,转化大肠杆菌,通过测序挑选插入正确克隆酶切验证,并成功转化农杆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8.
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南京地区(32.04°N,118.5°E)小麦籽粒灌浆期中光能供求关系作模拟,以消光系数的日变化为反映株型的指标,从叶水平角随灌浆日进程所应具有的动态表现探讨本地区辐射条件下的合理株型。利用模型对不同基因型的光能利用率作了具体分析。分析表明,在辐射资源不足的南京地区,小麦叶片的水平角随灌浆进程以有一个由直立而水平再至倒垂的动态过程为宜。  相似文献   
109.
将280只50周龄健康、生产性能相近的黑羽绿壳蛋鸡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益母草粉,观察其对黑羽绿壳蛋鸡血清生化指标、血液激素及卵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绿壳蛋鸡日粮中添加1.0%和1.5%益母草粉可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雌二醇(E2)和促卵泡激素(FSH)含量,增加卵巢相对重量。益母草可以影响脂肪代谢,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考虑到生产成本问题,最适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110.
海南岛西海岸植物群落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家林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10-115
海南岛西海岸野生种子植物约1520种(含变种、亚种)、686属、161科。本区系热带性质明显,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和外来属)的93%以上,热带分布种超过总种数(除去广布种和外来种)的80% 。植物群落约250个,其中单优种群落约118个。多数群落优势种不明显,群落主要由共建种构建。群落特征以共建种群落多,单优种群落少,多数群落分布规模小,常以灌木丛、刺灌丛或草甸状草丛及分布非地带性为主要特征;西海岸资源植物丰富,但几乎无蕴藏量,仍有不少资源植物很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