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4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林业   636篇
农学   657篇
基础科学   98篇
  790篇
综合类   3327篇
农作物   589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454篇
植物保护   15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31.
壳聚糖在茶树上的应用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明兴  骆耀平  汤玉平  金攀 《茶叶》2004,30(4):221-223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对壳聚糖在茶树上的应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能促进茶树芽叶萌发和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增加茶叶中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壳聚糖对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咖啡碱影响不大。本试验所设置浓度范围内,150mg/kg是叶面喷施壳聚糖较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2.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银染法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5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扩增出20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0.481,最小遗传距离为0.124,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估值较高,达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种质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种群间遗传相似性,以武夷山与安溪种群间最高,达0.9505,以台湾和潮安县类型间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为0.77。构建的种间和种群间进化树表明,可将45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种群间相似系数,提出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相似文献   
133.
玉米自交系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雅萍 《玉米科学》2004,12(3):047-049
以15个自交系为材料,按P(P-1)/2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改进,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有明显的提高,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单株叶数和穗粗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4.
喷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山东禹城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和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8展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玉黄金对与抗倒伏有关的若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玉黄金具有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以及增加茎粗、减小叶面积的显著效应,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喷施浓度适宜能达到增产效果。两个供试品种喷施玉黄金的适宜浓度不同,但均是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35.
以多发性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宿主,从鳗鲡肠道中分离到一株噬菌力较强的蛭弧菌,命名为Bdm4。通过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蛭弧菌Bdm4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显示,蛭弧菌Bdm4为短杆状和长杆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大小约为0.3—0.4μm×1.2~1.5μm;菌有单根的极生长鞭毛。Bdm4对试验所选取的多种海淡水致病菌均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而对所选用的益生菌则不能裂解;且其在鱼体表、鳃和肠道中能有效地消减致病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同时有利于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6.
氮密互作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7 500株/hm2)、高(82 500株/hm2)密度下,氮肥对玉米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并促进营养体碳氮向子粒运转。  相似文献   
13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前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均以适宜的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其中干物质运转量以茎鞘最高,氮素运转量以叶片最高;花后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两品种间表现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以最低密度的C1(300万株/hm2)处理最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以较高密度的B3(225万株/hm2)处理最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花前两品种均以较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花后则以较高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兰考矮早八花前以中间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豫麦49-198则仍以较低密度处理较高.成熟期兰考矮早八籽粒产量、淀粉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以C2(375万株/hm2)密度处理最高,豫麦49-198则以B2(150万株/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38.
植株中全硼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高氯酸为湿灰化法的氧化剂,不同植物材料为试验对象,干灰化法的测试结果为参比,探讨研究湿灰化法测定植株全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湿灰化法测定植株全硼含量与干灰化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利用湿灰化法进行样品消解是可行的,这为批量测试植株中的全硼含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9.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与灌木,以及对坡面土壤不设置任何措施的对照。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种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基于随机矩阵的方法构建微生物网络。结果表明,措施实施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平均连通度以及模块性均较高,微生物网络的规模增大,微生物间互相作用更复杂。3个微生物网络均以负互相作用(60.59%~67.49%)为主,措施实施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本研究区的微生物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此外,3个微生物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 1%),对于构建微生物网络也具有关键作用。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微生物作用的响应速度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挖设鱼鳞坑并种植草本与灌木的措施较挖设鱼鳞坑并只种植草本的措施效果更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R2 = 0.465,P < 0.05)、pH(R2 = 0.377,P < 0.05)、有机质(R2 = 0.383,P < 0.05)、全氮(R2 = 0.545,P < 0.01)、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R2 = 0.485,P < 0.05)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网络规模增大、物种间互作强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0.
郑翔  刘琦  曹敏敏  纪小芳  方万力  姜姜 《土壤学报》2022,59(5):1190-1203
大气中氧化亚氮(N2O)浓度的上升加剧了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节大气N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氮(N)输入对森林土壤N2O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森林土壤N2O排放对N输入响应的机制,尤其是植物和微生物对N2O通量的调控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综述了N输入如何通过森林植被(根系N吸收、凋落物分解和形成丛枝菌根)和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调控N2O产生途径从而影响森林土壤N2O排放。结果表明,植物的竞争性氮吸收能降低氮输入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小可能主要取决于土壤“氮饱和”状态。植物凋落物主要通过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归还和次生代谢产物释放来影响氮输入背景下的森林土壤N2O排放,前者具有促进作用,而后者具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主要通过吸收有效氮和水分、促进团聚体形成以及改变N2O相关功能基因群落调控森林土壤N2O通量。N输入导致的土壤酸化或养分限制,通常会降低微生物量和/或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而控制N2O排放。N输入对N2O不同产生途径也会造成影响,受土壤湿度、N2O底物浓度以及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AOB、 AOA、nirK、 nirS和nosZ)的调控。未来在模型预测中,需要将植物氮吸收、凋落物分解、菌根以及N2O产生途径充分纳入模型,以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制订森林管理政策和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